
古代行射禮時的五種射法。《周禮·地官·保氏》:“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馭,五曰六書,六曰九數。” 鄭玄 注引 鄭司農 曰:“五射:白矢、參連、剡注、襄尺、井儀也。” 賈公彥 疏:“雲白矢者,矢在侯而貫侯過,見其鏃白;雲參連者,前放一矢,後三矢連續而去也;雲剡注者,謂羽頭高鏃低而去,剡剡然;雲襄尺者,臣與君射,不與君并立,襄(讓)君一尺而退;雲井儀者,四矢貫侯,如井之容儀也。”
“五射”是古代中國禮儀與教育體系中的五種射箭技藝,屬于周代“六藝”之一(禮、樂、射、禦、書、數),主要用于培養貴族子弟的軍事技能與禮儀規範。根據《周禮·地官·保氏》記載,五射包括以下五種射技:
白矢
箭矢穿透箭靶後,箭頭露出白色部分。要求射箭時力道強勁、精準度高,體現射手的力度與準确性。
參連
連續射出四箭,前三箭快速連發,最後一箭與前箭形成連貫節奏,如同珠串相連。此技考驗射手的節奏控制與連續射擊能力。
剡注
箭矢飛行軌迹平直迅疾,箭頭低而箭羽高,呈銳利下壓之勢。強調射箭的速度與穩定性。
襄尺
臣子與君主同射時,需退讓一尺(約23厘米)以示尊卑有别。此技不僅要求射術,更體現禮儀規範。
井儀
四箭連發,命中目标後呈“井”字形分布(四箭貫穿靶心四角)。代表射術的最高境界,兼顧精準度與布局能力。
五射不僅是軍事訓練内容,更是周代禮制的重要組成部分,用于祭祀、宴飲等場合的“射禮”儀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射箭培養“心正體直”的品德,将技藝與德行相結合。
注:不同文獻對五射的細節描述略有差異,但核心内容一緻。如需更完整考據,可參考《周禮》及相關古籍。
《五射》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射箭技藝的五個方面,也可以泛指射箭運動。
《五射》的部首是“矢”,筆畫數為八畫。
《五射》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射箭是古代戰争和狩獵中常用的技能。繁體字為「五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五射》的古字形為「五彳射」,彳和射都是獨立的字,而不是現在合并在一起的形式。
1. 他在射箭比賽中展示了出色的五射技巧。
2. 這位射手每次都能以五射命中靶心。
1. 射箭:進行射箭運動。
2. 射手:擅長射箭的人。
3. 射程:箭矢所能飛行的距離。
4. 射中:箭矢命中目标。
5. 射擊:進行射擊活動。
1. 射術
2. 射藝
3. 箭術
沒有明确的反義詞。可以根據具體語境來看,如手弓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