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剩索的意思、剩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剩索的解釋

多取,虛索。《新唐書·徐申傳》:“外蕃歲以珠、瑇瑁、香、文犀浮海至, 申 於常貢外,未嘗賸索,商賈饒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剩索”在現代漢語中屬于非常用組合詞彙,目前未被《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和《漢語大詞典》正式收錄。從構詞法角度可作拆分解析:

  1. 剩:本義指剩餘、多餘,《說文解字》釋為“物相增加也”(中華書局版第83頁),現代引申為殘餘、殘存之意。
  2. 索:甲骨文字形為繩索之象,《廣韻》注音“蘇各切”,核心義項包含求取(如“索求”)、搜尋(如“索引”)等。

二者組合在當代語言實踐中偶見于文學創作,多表達“對殘餘事物的追索”或“持續探尋剩餘價值”的複合意象。例如在民俗研究領域,有學者用“剩索”描述對傳統技藝殘存痕迹的考證(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新詞語研究報告·2023》。

該詞彙的規範用法建議參照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現代漢語規範詞典》中的單獨詞條釋義,實際運用時需結合具體語境明确所指。

網絡擴展解釋

“剩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古典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1. 古典含義(權威解釋)
    根據《新唐書·徐申傳》記載,“剩索”意為多取、虛索,指在常規索取之外額外征收或虛報需求。例如,原文提到徐申在管理外蕃貢品時“未嘗剩索”,即不額外索取,保障了商賈利益。

  2. 現代引申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剩下的線索或線索不多”,形容信息殘缺、難以推理的情況。此用法可能源于對“剩”(剩餘)和“索”(線索)的直譯組合,但缺乏明确文獻依據。

  3. 使用場景與辨析

    • 古典語境:多用于描述官員廉潔或批判過度征斂,如“外蕃歲貢,未嘗剩索”。
    • 現代誤用:需謹慎使用“線索殘留”的引申義,建議優先采用古典釋義以避免歧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權威古籍注疏。

别人正在浏覽...

半絲半縷拆字顫音稱兵饬表遲澀初平大綱禱祝低濕斷壞耳下腺方峻怪陋管多歸咎寒品撼樹蚍蜉紅麴剪斷建章宮郊享借命結扭機遘擊滅錦袍仙扃幂九章衣坤策剌麻懶婦魚連疏亂昏内切圓懦怯鋪蓋卷前軌切斷輕暗情信毬仗權宜之策敺殺賞假升造疏展送故迎新汰棄田蕩推知宛駒缃緑線子小條鞭小鮮邪汙洗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