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誅筆伐的意思、口誅筆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誅筆伐的解釋

[condemn both in speeches and in writings] 口頭譴責,筆端讨伐

他捐廉棄恥,向權門把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明· 汪廷讷《三祝記》

詳細解釋

用言語或文字宣布、聲讨敵對者的罪行。也用于譴責壞人壞事。 明 汪廷讷 《三祝記·同谪》:“他捐廉棄恥,向權門富貴貪求,全不知口誅筆伐是詩人句,隴上墦間識者羞。” 巴金 《軍長的心》:“你們作家用筆寫,我們用子6*彈、用手6*雷、用大炮寫。你口誅筆伐,我們奪取山頭。”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誅筆伐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口誅筆伐"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漢語成語,其核心含義是指通過口頭和書面文字的形式,對某人或某事進行嚴厲的譴責和聲讨。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釋義解析

  1. 字面拆解:

    • "口誅":指用言語進行譴責、聲讨。
    • "筆伐":指用文字進行批判、讨伐。
    • 二者結合,強調以語言和文字為武器,表達強烈的道德批判或輿論譴責。
  2. 整體釋義:

    • 比喻義:通過輿論手段公開批判不義之事或不良行為。
    • 感情色彩:帶有鮮明的貶義傾向,多用于批判社會不公、道德敗壞等行為。
    • 語體特征:屬書面語,常見于評論性文章、曆史叙述或正式場合。

二、權威書證與古籍用例

該成語最早見于明代典籍,具有明确的曆史淵源:

《明史·卷二百八十八·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君子口誅筆伐,以正人心而靖浮言。"

此句意指君子通過言論和文字批判邪說,以端正社會風氣。


三、現代漢語詞典釋義

根據權威辭書定義: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用言語和文字揭露、譴責罪行或壞人壞事。"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用語言文字進行揭發、批判和聲讨。"


四、使用場景與延伸意義


五、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線上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數字平台(需訂閱訪問)

  2. 《現代漢語詞典》電子資源:

    商務印書館語言資源線上平台(鍊接

  3. 《明史》原文檢索:

    中華書局"中華經典古籍庫"(鍊接


六、文化内涵

成語承載了中國古代"以文匡世"的士人精神,如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體現了語言與文字的社會批判功能,至今仍是輿論監督的重要表達方式。

網絡擴展解釋

“口誅筆伐”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通過口頭譴責(口誅)和書面批判(筆伐)對壞人壞事進行揭露和聲讨。其中,“誅”意為痛斥,“伐”表示聲讨,強調從言語和文字兩方面表達批判态度。


出處與演變


結構與用法


使用場景

  1. 社會批判:如揭露官員貪腐、譴責不良現象(例:“媒體對弊案口誅筆伐”)。
  2. 文學表達:文人通過文章或言論表達立場(例:“詩人以口誅筆伐捍衛道義”)。
  3. 民主監督:公衆或媒體對權力濫用的聲讨(例:“政策不依法,必遭口誅筆伐”)。

相關變體

“筆伐口誅”為同義詞,僅詞序調換,含義相同。


例句參考

通過以上分析,可全面理解該成語的語義、用法及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百瑞包匦包蓄孢子植物鞴馬邊鎮俵養斌斌朝夕之策超足呈正吃醋赤天畜穢逴龍錯塗大荔人簜劄到點刁鬥阸狹泛海翻拍墳壤芙蓉鎮趕街子搆媒和光闳富候望回次急件井底銀瓶金科玉臬雞屍牛從窺筒缧絷骊山老母邏将邏事懵冒末屑蟠龍踞虎飄藩墜混剖卵讪疵實理石硯霜井蜀道數相邃情坦衷天啟通舄汙黑霞駁詳定官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