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 秋毫無犯 ”。《北史·隋紀下·炀帝》:“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蒭蕘有禁,秋毫勿犯。”
“秋毫勿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軍紀嚴明,絲毫不侵犯人民的利益,與“秋毫無犯”同義。其中“秋毫”指鳥獸在秋季新生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勿犯”即不侵犯,強調紀律的嚴格性。
2. 出處與典故
源自《北史·隋紀下·炀帝》:“營壘所次,務在整肅,芻蕘有禁,秋毫勿犯。”,描述軍隊駐紮時注重秩序,禁止擾民,連最微小的利益也不侵占。
3. 用法特點
4. 延伸理解
成語中的“秋毫”源自自然現象,通過比喻強調“絲毫不取”的嚴謹态度,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軍隊作風的描述,如《史記》《後漢書》中均有類似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語境中的用法,可參考《北史》原文或成語詞典中的例句。
《秋毫勿犯》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指行為、言語等絕對不可稍有冒犯。它形容對人對事都要非常小心謹慎,不能有任何差池。
《秋毫勿犯》共有4個漢字,拆分為:
《秋毫勿犯》出自《韓非子·内儲說左下》。韓非子是戰國時期韓國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法學家,他的作品《韓非子》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法家著作。在其中的《内儲說左下》一章中提到了“細微之事,恐其不詳,秋毫之末”。
《秋毫勿犯》的繁體字為「秋毫勿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秋毫勿犯」并沒有明顯不同的寫法。
一、你在處理這個問題時要謹小慎微,秋毫勿犯。
二、他對待工作總是嚴謹細緻,秋毫勿犯。
秋高氣爽、秋風蕭瑟、毫厘必争、毫不猶豫、勿庸置疑、犯罪、犯規、犯忌等。
近義詞:一絲不苟、嚴以律己、嚴謹細緻、小心翼翼
反義詞:糊裡糊塗、放任自流、肆無忌憚、胡亂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