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祭的意思、喪祭的詳細解釋
喪祭的解釋
古喪禮。葬後之祭稱喪祭。《禮記·檀弓下》:“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從來喪祭趁家之有無,他自己既不能盡心,要你多費,他必不安。”參見“ 吉祭 ”。
詞語分解
- 喪的解釋 喪 (喪) ā 跟死了人有關的事:喪事。喪禮。喪亡。喪假(?)。喪亂。治喪。吊喪。 喪 (喪) à 丢掉,失去:喪失。喪生。喪偶。喪膽。喪氣(不吉利,倒黴。“氣”讀輕聲)。頹喪(情緒低落,精神委靡)
- 祭的解釋 祭 ì 對死者表示追悼、敬意的儀式:祭奠。祭禮。祭靈。祭典。祭掃。 供奉鬼神或祖先:祭祖。祭天。祭祀。祭竈。 使用(法寶):祭起一件法寶。 祭 à 姓。 筆畫數:; 部首:示;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喪祭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複合詞,指與喪葬相關的祭祀禮儀活動。其核心含義包含兩個緊密相連的階段:
-
喪(sāng):
- 本義:指人的死亡。《說文解字》釋“喪”為“亡也”,即失去、死亡之意。
- 引申義:指從人初死到下葬前的一系列治喪儀式和哀悼活動。這個階段的核心是處理遺體、表達哀思、通知親友、準備安葬等,充滿了悲痛和肅穆的氣氛。主要儀式包括小殓(為死者穿衣)、大殓(入棺)、停柩、出殡、下葬等。
-
祭(jì):
- 本義:指對神靈或祖先的獻享、供奉和祈禱。《說文解字》釋“祭”為“祭祀也。從示,以手持肉”。
- 在喪祭中的引申義:指在親人下葬之後,為安頓、追思逝者靈魂而舉行的各種祭祀儀式。這個階段的核心是表達對逝者的懷念、祈求其靈魂安息或得到庇佑。祭祀活動通常在葬後開始,并可能持續很長時間,包括虞祭(葬後安魂之祭)、卒哭祭(停止無時之哭)、小祥祭(周年祭)、大祥祭(兩周年祭)、禫祭(除服祭)等,直至服喪期結束。之後,逝者通常會被納入祖先序列,在歲時節日接受常規的祭祀。
因此,“喪祭”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其詳細意思是指:
從親人去世(喪)開始,經過治喪、安葬的過程,到葬後為安魂、追思、祈福而舉行的一系列祭祀(祭)活動的總和。它涵蓋了古代中國喪葬禮俗中處理死亡事件、表達哀思、安頓亡魂、維系與祖先精神聯繫的全部禮儀程式,是孝道文化和祖先崇拜的重要體現。
引用參考:
- 《說文解字》(許慎著):對“喪”與“祭”字本義的解釋是理解該詞的基礎。來源:中國古典文獻。
- 《儀禮》:詳細記載了古代士大夫階層的喪葬和祭祀禮儀程式,是研究喪祭制度的核心文獻。來源: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 《禮記》:尤其是其中的《檀弓》、《喪服小記》、《雜記》等篇,系統闡述了喪祭之禮的理論、意義、具體儀節及服喪制度,深刻影響了後世。來源:儒家經典十三經之一。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作為權威的漢語工具書,其對“喪祭”詞條的解釋綜合了古籍記載和學術研究。來源:大型漢語語文辭書。
- 《中國禮儀制度研究》(楊志剛等著):現代學術著作,系統梳理和闡釋了中國古代包括喪祭在内的禮儀制度及其文化内涵。來源:相關學術出版物。
網絡擴展解釋
“喪祭”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一種祭祀儀式,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定義
指在死者下葬後舉行的祭祀儀式,屬于傳統喪禮的組成部分。其核心意義是通過特定禮儀表達對逝者的哀悼與追思。
二、曆史出處
- 《禮記·檀弓下》記載:“是日也,以吉祭易喪祭”,說明喪祭與吉祭(常規祭祀)的儀式轉換關系。
- 《書經·武成》提到“重民五教,惟食喪祭”,将喪祭與飲食并列作為重要的教化内容。
三、禮儀特點
- 時間節點:區别于葬前祭祀(如小殓、大殓),特指葬後祭祀
- 從簡原則:《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回強調“喪祭趁家之有無”,主張根據家庭經濟情況量力而行
- 儀式轉換:喪祭結束後轉為常規的吉祭,體現從哀悼到常态生活的過渡。
四、現代意義
隨着時代發展,現代喪祭儀式已簡化,但仍保留着通過特定時日(如頭七、百日)追思先人的文化内核,成為連接傳統孝道與現代倫理的紐帶。
注:部分古籍中“喪”讀sāng(平聲),特指喪事禮儀;現代普通話多統讀sàng。
别人正在浏覽...
榜例步态參勸豺獺侈費打彩大題小作殿軍凋敝厎席爾馨翻拆風刀輔靥幹幹凈凈高篇貫割憨謬畫敕荒疏會銜講古進鬭蠲銷絕仁棄義俊弼寬斧朗寤樂兵鐮锷立草劣時留行龍骞羅漢菜沒本錢生意門朝南極仙翁骈肩疊迹疲瘠切腳瓊玉騎省曲巧沙江鲊善弱稍長膽壯樹末私怨酸酽讨雠讨據王恭柳巍岑聞韶膴然向服險絕虓士希裡打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