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國的意思、三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國的解釋

[the Three Kingdoms-Wei, Shu Han and Wu -which divided China from A.D. 222—280]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公元222—280)

詳細解釋

指 東漢 後出現的 魏 、 蜀 、 吳 鼎立的曆史時期。從公元220年 曹丕 稱帝始,到280年 吳 亡止。或将 漢獻帝 在位的年代(189-220)亦計入該期。亦以指 魏 、 蜀 、 吳 。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國志表》:“臣前被詔,使采三國異同,以注 陳壽 《三國志》。” 唐 劉知幾 《史通·雜説下》:“談《春秋》者則不知 宗周 既隕,而人有六雄;論《史》《漢》者不悟 劉氏 雲亡,而地分三國。” 元 薩都剌 《登北固城樓》詩:“ 六朝 文物隨流水, 三國 江山獨倚樓。” 清 周中孚 《鄭堂劄記》卷三:“凡 三國 、 六朝 各史,俱包在内。”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三國”是中國曆史上一個特定的政權分立時期,指東漢滅亡後魏、蜀、吳三個政權鼎立的時代。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三國”指魏(220-265年)、蜀漢(221-263年)、吳(222-280年)三個政權并立的曆史階段。狹義上從220年曹丕篡漢開始,到280年西晉滅吳結束;廣義上可追溯至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184年)或赤壁之戰(208年)。


二、時間範圍

  1. 狹義三國:220年曹丕稱帝至280年西晉統一。
  2. 廣義三國:部分學者将東漢末年的割據時期(184年黃巾起義或190年董卓亂政)納入讨論範圍。

三、政權形成過程

  1. 東漢衰亡:黃巾起義(184年)後,董卓亂政引發群雄割據。
  2. 關鍵戰役:
    • 官渡之戰(200年):曹操擊敗袁紹,統一北方。
    • 赤壁之戰(208年):孫劉聯軍擊敗曹操,奠定三足鼎立基礎。
  3. 政權建立:
    • 220年曹丕稱帝,建魏國(洛陽);
    • 221年劉備稱帝,建蜀漢(成都);
    • 229年孫權稱帝,建吳國(建業)。

四、主要特征


五、曆史影響

  1. 人口與經濟:長期戰亂導緻人口銳減,但江南地區得到初步開發。
  2. 政權更替: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建晉,280年晉滅吳,結束分裂。
  3. 後世評價:三國故事通過《三國演義》等文學作品廣為流傳,成為忠義、智謀的文化象征。

補充說明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國——字義

《三國》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三”指的是數字3,“國”指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或政權。因此,《三國》的字義是指同時存在的三個獨立國家或政權。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國》中的第一個字“三”是由“一”(yī)和“口”(kǒu)兩個部首組成。“一”是數字之一,表示數量;“口”表示人的嘴巴,也用來表示各種與口相關的物體或動作。所以,“三”的拆分部首為“一+口”,拆分筆畫為4畫。

《三國》中的第二個字“國”是由“玉”(yù)和“囗”(wéi)兩個部首組成。“玉”表示美玉,也可用來形容貴重的東西;“囗”表示圍牆或圍繞。所以,“國”的拆分部首為“玉+囗”,拆分筆畫為8畫。

來源

《三國》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曆史文獻《三國志》,是由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的曆史學家陳壽所編纂的一部記述這一時期的史書。《三國志》中記載了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後,形成了三個政權:魏、蜀、吳,互相争奪統一中國的故事。後來,《三國志》中的“三國”一詞逐漸成為指代這一曆史時期的專用名詞,也用來形容同時存在的三個獨立政權。

繁體

《三國》的繁體字為「三國」,換用繁體字後,整個詞的形狀稍有不同,但字義和用法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與現代稍有不同。例如,《三國》中的“國”字在篆書中寫作「囯」,在隸書中寫作「圀」,在楷書演變而來的宋朝字帖中寫作「微」。這些寫法與現代的字形有所差異,但仍然代表着同一個字義。

例句

1. 《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講述了三國時期的英雄豪傑之間的戰鬥故事。

2. 在《三國志》中,陳壽對于魏、蜀、吳三國各自的曆史背景、政權建立、戰争征戰等進行了詳細的記述。

組詞

三國合并、三國殺、三國演義、三國戰争、三國時代等。

近義詞

三個國家、三國政權、三個王國、三個主權等。

反義詞

單一國家、統一國家、一個政權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