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靈壽杖。《古文苑·揚雄<答劉歆書>》:“如是後一歲,作繡補、靈節、龍骨之銘詩三章。” 章樵 注:“靈節,靈壽杖也。”參見“ 靈壽杖 ”。
靈節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從以下三個權威角度闡釋:
指與神明、祭祀或宗教儀式相關的特定時日。
例證:
《漢語大詞典》釋為“神靈的節日;祭祀神鬼的典禮日”,強調其宗教儀式屬性。例如《宋書·禮志》載:“四時靈節,祀典所尊。”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1卷第131頁。
在道教文化中特指天地精氣交彙的節氣或時辰,與自然法則相通。
例證:
《雲笈七籤》卷二十:“靈節啟度,天元周回”,指北鬥運轉形成的時序節點。葛兆光在《道教與中國文化》中指出,此類概念體現道教“天人感應”的宇宙觀。
來源:1. 《雲笈七籤》(中華書局點校本);2.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三章。
曆史上曾作為端午節的代稱,源于驅邪避疫的節俗内涵。
例證:
《荊楚歲時記》注引《風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及鬼,命曰靈節。”此俗後融入端午節文化體系。
來源:1. 宗懔《荊楚歲時記》(湖北人民出版社校注本);2. 《中國民俗大典·歲時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4年)。
以上釋義綜合語言學、宗教史學及民俗學權威文獻,核心語義始終圍繞“神聖性”與“時序性”雙重特征,體現漢語詞彙的文化承載功能。
“靈節”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文獻來源和權威性進行區分:
指靈壽杖,即古代用靈壽木制成的手杖,多見于漢代文獻:
少數資料将其解釋為清明節的别稱,表示祭奠先人的節日:
兩類解釋來源差異較大,建議根據文本時代和語境選擇適用釋義。
白雲邦彜弊困逋刻參數産利抄内鈔竊陳托沖淡鹾院蕩流單緒搗謊釘缸阨阱梗澀溝澆購買力寡不敵衆孤拔孤弱夯實鴻骞歡唱嫮大會别擭地嘉命匠籍減租減息賈師羁畜矜貧救厄九鼎大呂莅修率就密雲儜奴披頭蓋臉迫窘竊玉偷花輕果輕愆寝膳棄外屈彊讓退瑞景僧刹神旗受田水玉堂萱挑三檢四違阙線索羨餘嚣會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