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對而語。 漢 王褒 《九懷·通路》:“假寐兮愍斯,誰可與兮寤語。” 南朝 齊 謝朓 《遊後園賦》:“藉宴私而遊衍,時寤語而逍遙。” 唐 王建 《山中寄及第故人》詩:“往往空室中,寤語説珪璋。” 王闿運 《莫姬哀詞》:“餘生每話,寤語誰譍。”
根據現有資料,“寤語”一詞在中醫典籍中并未作為獨立術語被廣泛記載,可能與“谵語”存在混淆。以下是相關解析:
谵語的核心定義
根據,谵語指神志不清時出現的胡言亂語,屬于中醫熱證範疇,多因熱邪侵入心經導緻。典型症狀包括言語混亂、煩躁、幻覺,嚴重時伴隨昏迷或抽搐。
“寤語”的可能含義
“寤”在中醫中指清醒狀态(與“寐”相對),若結合“寤語”字面意義,可能指清醒時異常言語,但此表述非常見術語。更接近的可能是“寐中寤言”(睡眠中突然說話),即現代所說的“夢呓”,多與心火亢盛或痰熱擾神相關。
建議區分概念
若患者出現異常言語症狀,需結合其他表現判斷:
由于“寤語”缺乏明确醫學定義,建議具體描述症狀特征或咨詢中醫師進行辨證分析。
寤語(wù y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由“寤”和“語”兩個字組成。下面将對寤語進行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寤語的拆分部首是宀(mián,宀字頭),表示有關住宅或居所的意思;語(yǔ)則是一個獨立的漢字。它們的筆畫數分别為宀-3畫,語-7畫。
寤語源于古代漢語,寤字的本義為“醒來,從睡夢中醒來”,語字則是指“說話,表達”。結合在一起來說,寤語表示“從睡夢中醒來後表達的話語”。通常用于指醒來後所說的有意義的言語。
繁體字“寤語”在台灣和香港通常被寫作「覺語」,其中「覺」與「寤」同義,而「語」則與「語」同義。
在古代漢字中,寤字的寫法有所不同。在《說文解字》中,寤字的寫法是“卧+羽”形象地表示了睡夢中睜開眼睛之意。而語字的古代寫法則是“而+言”,表示人們醒來後說話。
1. 他醒來後激動地寤語道:“我終于夢想成真了!”
2. 她一醒來就忙于給家人做早餐,寤語不斷。
3. 小明醒來後,心情不好,沒有寤語。
寤語的相關組詞有:“寤言”(從夢中醒來後所言),“寤寐”(從夢中醒來)等。
寤語的近義詞有:“醒言”(醒來後說的話),“醒語”等。
寤語的反義詞有:“夢話”(在夢中說的話)、“夢呓”(在睡夢中胡言亂語)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