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廣大貌。《淮南子·缪稱訓》:“言之用者,昭昭乎小哉;不言之用者,曠曠乎大哉。” 漢 枚乘 《七發》:“浩瀇瀁兮,慌曠曠兮,秉意乎南山,通望乎東海。”
(2).光明貌;明亮貌。 唐 韓愈 孟郊 《城南聯句》:“掃淨豁曠曠,騁遙略蘋蘋。”
(3).猶坦坦。泰然自得貌。 清 戴名世 《濤山先生詩序》:“飲一觴得一句焉,吾醉而詩已就,而曠曠然,而熙熙然,而無所介其懷也。”
“曠曠”是一個形容詞,主要含義可從以下幾個維度解析:
廣闊空闊
形容空間或地域的遼闊,如原野、天空等。例如《史記》中“天地曠曠,物之熙熙”,或提到的“大殿四周空空曠曠”,均強調物理空間的寬廣。
光明明亮
形容光線或景色的明亮,如《廣雅疏證》中“曠曠,明也”,或提到的“光明、開朗”之意。
泰然自若
引申為心境開闊、坦蕩的狀态,如所述“形容人的胸襟寬廣”,或提到的“泰然自得貌”。
如需更完整釋義,可參考《漢典》或《廣雅疏證》等典籍來源。
《曠曠》是一個漢語詞語,形容事物範圍遼闊而空曠,沒有任何充實和繁忙的狀态。
《曠曠》的拆分部首是舊字頭舊。
《曠曠》的筆畫數是11畫。
《曠曠》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的象形文字。它的原型是“廣”,表示廣闊、遼闊的意思。後來,在演變過程中,加入了一旁的“亡”部,表示空無一物。因此,形成了現代漢字中的《曠曠》。
《曠曠》的繁體字是「曠曠」。
在古代漢字中,舊字頭就是形容事物範圍遼闊的意思,所以《曠曠》的古代寫法是「廣廣」。
1. 看着面前這片曠曠的草原,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宏偉。
2. 這個城市的郊區一片曠曠的土地,還沒有被開發利用。
1. 曠野:表示遼闊而空曠的原野。
2. 曠日:表示時間長而過得慢,沒有什麼充實的狀态。
近義詞:廣闊、空曠。
反義詞:繁忙、擁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