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亭名。地在 廣東省 肇慶市 南。 晉 幹寶 《搜神記》卷十六:“ 九江 何敞 為 交州 刺史,行部至 蒼梧 高要 ,宿 鵠奔亭 。夜半有一女子,自稱 蘇娥 ,字 始珠 , 廣信 人,到此亭,為亭長 龔壽 所殺。 敞 遣吏捕問,具服,乃斬之。”後用為平冤之典。亦省稱“ 鵠亭 ”。 南朝 梁 江淹 《詣建平王上書》:“則 梧丘 之魂,不愧於沉首; 鵠亭 之鬼,無恨於灰骨。”
“鹄奔亭”是古代的一座亭名,其含義與曆史典故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鹄奔亭是位于廣東省肇慶市南的古亭,最早見于東晉幹寶的志怪小說《搜神記》卷十六。其名稱中的“鹄”指天鵝,“奔”有疾行之意,可能與傳說中冤魂疾訴的故事有關。
據《搜神記》記載,東漢九江人何敞任交州刺史時,夜宿鹄奔亭,遇一自稱“蘇娥”的女鬼訴冤。她因被亭長龔壽劫殺,屍骨埋于亭下。何敞查明真相後,将龔壽處決,為蘇娥平反。這一故事使鹄奔亭成為平冤昭雪的象征,後世文學中常以“鹄亭”代指此事(如南朝江淹《詣建平王上書》提及“鹄亭之鬼無恨”)。
如今“鹄奔亭”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研究,作為古代司法公正或志怪文化的典型意象。肇慶當地若有相關遺迹,可能作為文化旅遊景點展示。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查閱《搜神記》原文或肇慶地方志資料。
《鹄奔亭》是指鹄(鵝)在亭(樓閣)上奔跑、飛翔的場景。詞語中的鹄指代一種大型的水禽鵝,奔指快速行走或飛行,亭指建築物。
《鹄奔亭》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鹿(鹿部):5畫
奔(大鹿部):8畫
亻(人部):2畫
昔(日部):8畫
亠(亠部):2畫
一(一畫):1畫
十(十畫):2畫
《鹄奔亭》這個詞來源于唐代文學家白居易的《長恨歌》中的一句詩:“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麟鳳碧雲弄巧,鹄奔雲漢遺英。”後來,這句詩裡的“鹄奔雲漢遺英”成為固定詞組,用來描繪優秀人才之士的境地。
《鹄奔亭》的繁體為《鵠奔亭》。
古時候,漢字“鹄奔亭”的寫法并無差異,與現代漢字寫法保持一緻。
1. 鴻雁在湖上振翅翺翔,仿佛是《鹄奔亭》中的美妙場景。
2. 他在學術界奔波多年,終于成為了一位備受敬仰的《鹄奔亭》之士。
1. 草泥鴈:形容頹廢堕落的人。
2. 漫鵝奔雲:形容鵝群在空中翺翔飛行。
3. 大亭小亭:形容建築物的大小。
鹄奔亭的近義詞是:“鴻雁舞台”、“雁歸九天”。
鹄奔亭的反義詞是:“雞犬不留”、“蝸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