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萍迹的意思、萍迹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萍迹的解釋

見“ 萍迹 ”。


亦作“ 萍跡 ”。喻人四處漂流,行蹤無定。 唐 牟融 《有感》詩之一:“十年漂泊如萍跡,一度登臨一悵神。” 宋 黃公度 《春日懷王慶長》詩:“王孫緣底事,萍迹久他鄉。” 明 徐霖 《繡襦記·套促纏頭》:“金盡牀頭惹厭憎,風波萍迹任浮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萍迹”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píng jì,主要用于形容漂泊不定、居無定所的狀态。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萍迹”字面意為“浮萍的蹤迹”。浮萍是水生植物,隨波逐流、無根無定,因此該詞比喻人四處漂泊、行蹤無定,常指生活不穩定或流離失所的境況。


二、詳細含義與用法

  1. 象征漂泊無依
    詞義強調“無根基、無固定居所”,多用于描述長期流落他鄉的境遇。例如:

    “十年漂泊如萍迹,一度登臨一怅神。”(唐·牟融《有感》)
    “王孫緣底事,萍迹久他鄉。”(宋·黃公度《春日懷王慶長》)

  2. 情感色彩
    帶有無奈、孤寂的意味,常見于古詩詞或文學作品中,表達對人生無常、命運漂泊的感慨。


三、詞源典故

“萍迹”最早可追溯至《詩經》中關于浮萍的描寫,後逐漸演變為成語,并融入詩詞創作。其核心意象源自浮萍的特性,即“無根漂浮”,象征人生際遇的不可控。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英文釋義

可譯為“wandering without a fixed home” 或“a drifting life”,強調漂泊不定的狀态。


通過以上解釋可以看出,“萍迹”不僅是一個描述漂泊的詞彙,更承載了傳統文化中對人生際遇的深刻感悟。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用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典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萍迹的意思

萍迹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像浮萍一樣漂泊流離,沒有固定的居所。通常用來形容人在外地或他鄉漂泊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根據《康熙字典》,萍迹的拆分部首是艹,筆畫數為12。

來源

萍迹最早出現在《楚辭·九章·遠遊》中,其句子為“萍迹夢回唐虞間,芳草萋萋白露漠漠。”表達了遊子思鄉之情,比喻漂泊在外的人對家鄉的思念。

繁體

繁體字中,萍迹的寫法和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稍有不同,萍迹在古代寫作“萍蹟”,而且有時候也被寫成“萍辭”。

例句

1. 漂泊多年,他始終是一個萍迹在外的人。

2. 那個迷失的少年四處流浪,如同一片萍迹在海面上漂浮。

組詞

萍迹天涯、萍迹異鄉、萍迹海外、萍迹洋場。

近義詞

浪迹天涯、漂泊他鄉、遠離家鄉。

反義詞

安居樂業、固守故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