衮衣西歸的意思、衮衣西歸的詳細解釋
衮衣西歸的解釋
相傳 周公 東征, 周 大夫為作《九罭》之詩,其辭曰:“九罭之魚鱒魴,我覯之子,衮衣繡裳。”又曰:“是以有衮衣兮,無以我公歸,無使我心悲兮。”後因以“衮衣西歸”謂功勳卓著,位拜三公而歸。《資治通鑒·晉簡文帝鹹安元年》:“卿未照朕心,殊乖素望。新政俟才,宜速銓補,俟東方化洽,當衮衣西歸。”亦作“ 衮衣以歸 ”。 唐 劉禹錫 《賀門下裴相公啟》:“繡斧既定,衮衣以歸。”
詞語分解
- 衮衣的解釋 .古代帝王及上公穿的繪有卷龍的禮服。《逸周書·世俘》:“壬子,王服衮衣,矢琰格廟。”《詩·豳風·九罭》:“我覯之子,衮衣繡裳。” 毛 傳:“衮衣,卷龍也。” 陸德明 釋文:“天子畫升龍於衣上,公但畫降
- 西歸的解釋 .向西歸還;歸向西方。《詩·桧風·匪風》:“誰将西歸,懷之好音。” 南朝 梁 何遜 《臨行與故遊夜别》詩:“復如東注水,未有西歸日。” 唐 孟郊 《感懷》詩之五:“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用
網絡擴展解釋
“衮衣西歸”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形容功勳卓著的人被授予高位(如三公)後榮耀歸來。其中“衮衣”指古代君王或三公所穿的華貴禮服,象征尊貴身份;“西歸”則指返回都城或權力中心(周代都城鎬京位于西部,故稱“西歸”)。
二、典故出處
- 《詩經·九罭》:最早見于周大夫為贊頌周公東征所作的詩句:“九罭之魚鳟鲂,我觏之子,衮衣繡裳”,表達對周公功績的贊美與挽留。
- 《資治通鑒》:晉簡文帝時期曾用“俟東方化洽,當衮衣西歸”表達對官員功成歸朝的期許。
三、用法與場景
- 語境:多用于書面語,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功績顯赫者的褒揚。
- 近義詞:衮衣以歸(唐·劉禹錫《賀門下裴相公啟》中曾用)。
- 反義詞:默默無聞、功敗垂成。
四、結構解析
- 語法:偏正式結構,作謂語或定語。
- 情感色彩:中性偏褒義,強調功績與榮歸的關聯。
五、延伸知識
“三公”在周代指太師、太傅、太保,是最高官職。衮衣作為其禮服,繡有龍紋,故成語隱含“功成身顯”的意象。
總結來看,“衮衣西歸”不僅描述回歸行為,更強調功勳與地位的提升,具有濃厚的曆史文化色彩。
網絡擴展解釋二
賬號額度使用完畢,請更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