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便柬;便帖。《金6*瓶6*梅詞話》第七五回:“你寫個説帖來,幸得他後日還有一席酒在這裡,等我抵面和他説又好説些。”《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杜少卿 寫説帖,請這兩人來陪表兄。”《痛史》第二回:“ 巫忠 點了點頭。 似道 便走到裡面套間裡,寫了一個説帖,叫家人送去太醫院。”
2.條陳、建議書一類的文書。《官場現形記》第五七回:“拿白摺子寫了説帖,派管家當堂呈遞。”《老殘遊記》第三回:“至於其中曲折,亦非傾蓋之間所能盡的,容慢慢的做個説帖呈出覽了。”《光明日報》1979.1.27:“不過 李時珍 連續給皇帝上了兩次‘說帖’(群衆來信),都被太醫院扣壓了,好像石沉大海,消息全無。”
3.外交照會。 清 林則徐 《會谕義律分别準駁事宜》:“本大臣、本部堂查閲此次説帖,尚不及前次之明白。” 夏衍 《懶尋舊夢錄》二:“ 中國 代表在 巴黎 和會上提出了關于 山東 問題的說帖。”
4.告示;啟事。 魯迅 《集外集拾遺補編·我的種痘》:“在電線柱子和牆壁上,夏天常有勸人勿吃天然冰的警告,春天就是告誡父母,快給兒女去種牛痘的說帖,上面還畫着一個穿紅衫的小孩子。”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説帖漢語 快速查詢。
“説帖”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條陳或建議書
指條理清晰地陳述意見、建議的書面材料。例如:
外交文書
在曆史及外交場景中,指正式的外交照會或聲明。例如:
便柬或告示
指簡短的便條、啟事或公告。例如:
“説帖”的核心含義是通過書面形式陳述意見的文書,具體場景中可細化為建議書、外交照會或便條。需注意讀音(tiě)及曆史文獻中的特殊用法。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老殘遊記》《官場現形記》等古典作品。
《説帖》是一種古代文書,用以記錄口頭傳達的信息或指示。它通常由官方下達,用于通知、宣布政策或指導各項行動。
《説帖》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言(yán)和巾(jīn)。
其中,《説帖》的言部讀音為yán,是指與言語相關的事物,表示相關概念;巾部讀音為jīn,是指與巾帽相關的事物,表示相關器物。
在筆畫上,《説帖》共有11個筆畫。
《説帖》這個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被廣泛使用于官方文書和行政管理中。它是一種早期的文字記錄方式,常見于秦漢時期以及其後的古代朝代。
在繁體字中,《説帖》的寫法為「説帖」。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説帖》的字形與現代寫法相似,隻是存在些許的變化。具體來說,古時候《説帖》的字形可能更加簡化或有一些細微的差别。
1. 官方發布了一份《説帖》,通知居民下周開始進行環境整治。
2. 據說這份珍貴的《説帖》是由明朝皇帝親自書寫。
《説帖》的相關詞彙:
1. 説文解字
2. 説明書
近義詞:通報、指南、指示、布告。
反義詞:謠言、私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