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入山的意思、入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入山的解釋

(1).進入山裡。《史記·外戚世家》:“ 少君 年四五歲時,家貧……為其主人入山作炭。” 宋 蘇轼 《與林天和長官》之二十:“知入山未還,即日想已還治。起居佳否?往來衝冒,然勝遊計不為勞也。”《三國演義》第一二○回:“又大興土木,作 昭明宮 ,令文武各官入山采木。”

(2).指隱居。《三國志·蜀志·先主傳》“遷 觀 為别駕從事” 裴松之 注引 三國 吳 袁暐 《獻帝春秋》:“汝欲取 蜀 ,吾當披髮入山,不失信於天下也。” 唐 白居易 《效陶潛體》詩之十四:“入山燒黃白,一旦化為灰。” 許傑 《<文藝批評與人生>自序》:“我既然還生活在人類社會裡,也并不想出世,也不想入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入山”一詞在漢語中有兩層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字面含義:進入山中

指實際進入山林的行為,常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例如:

  1. 《史記·外戚世家》記載“入山作炭”,描述古人進山勞作;
  2. 蘇轼《與林天和長官》提及“入山未還”,說明入山可能是公務或旅行;
  3. 《三國演義》描寫“入山采木”,展現古代工程取材場景。

二、引申含義:歸隱山林

作為古代文人隱逸文化的核心意象,特指隱居生活,常與“出山”(入仕為官)形成對比:

  1. 唐代韓愈《上宰相書》用“惟恐入山之不深”,強調隱士追求遠離塵嚣的心态;
  2. 明末清初“披發入山”的典故,形容遺民堅守氣節的歸隱行為;
  3. 隱士通過入山實現“影響昧昧”(消聲匿迹),體現道家遁世哲學。

使用場景

現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曆史研究或姓名文化(如人名取“山”字喻穩健)。在古詩詞中,常與“采菊”“觀雲”等意象組合,構建田園意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入山

“入山”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分組成:左邊的“入”是表示進入、進入某個地方的意思,右邊的“山”表示山脈、山地。它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入字底部”和“山字頭部”。

“入山”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出處可以在《周禮·春官宰人》這本古籍中找到。這個詞在當時主要是指人們進入山區,進行狩獵或其他山地活動。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也衍生出保護山林、進山拜訪等含義。

對于《入山》這個詞而言,繁體字的寫法與簡體字一緻。也就是說,在繁體中,“入山”這個詞的字形并沒有發生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入山”這個詞采用的是類似于現代漢字書寫的草書形式。草書是一種效率較高、筆畫連貫的書寫方式,因此許多漢字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但整體識别度非常高。

以下是一個關于“入山”的例句:他愛好戶外活動,常常獨自一人入山探險。

除了“入山”外,還可以根據需要組成其他詞彙,比如“入山腳”、“入山徑”等。

與“入山”意思相近的詞彙有:“登山”、“進山”等。它們都描述了人們進入山區、進行登山活動的行為。

“出山”是與“入山”相對的詞彙,它表示離開山區、從山區回歸平原或城市。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