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属之长。《国语·齐语》:“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復事, 桓公 择是寡功者而讁之。”参见“ 五属 ”。
“五属大夫”是古代中国官职名称,具体解释如下:
指春秋时期齐国设置的行政长官,管辖五属(地方行政区划)的最高官员。出自《国语·齐语》记载:「正月之朝,五属大夫復事,桓公择是寡功者而讁之。」
层级划分
根据《国语·齐语》记载,管仲将齐国地方行政划分为「属-乡-率-邑」四级,五属大夫统领五属,每属下辖3乡,每乡辖10率,每率辖10邑(注:此内容来自低权威网页,需谨慎参考)。
职责范围
主要负责地方治理、赋税征收与军事管理,需定期向国君述职,政绩不佳者会被问责。
以上解释综合了《国语》原始记载及词典释义,更详细内容可查看《国语·齐语》原文或权威历史典籍。
《五属大夫》是一个典籍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卜辞中的一部分,指的是可以通过六十四卦象辨识灵应和预测未来的研究者。
《五属大夫》的拆分部首是水,笔画数是6画。
《五属大夫》最早来源于中国古代周代时期,属于卜辞的一部分。它记录了古代人们对于卜筮和卦象的研究和观察。
《五属大夫》的繁体字为「五屬大夫」。
《五属大夫》的古时候汉字写法与现代汉字略有不同,汉字写法为「五屬大夫」。
《五属大夫》的例句:“五属大夫针对卜辞中的卦象进行研究,能够预测未来的发展。”
与《五属大夫》相关的组词有:大夫、卜辞、卦象、预测、未来等。
与《五属大夫》近义的词汇有:卜者、卜筮师、卦象鉴定者。
与《五属大夫》反义的词汇有:非卜者、非信卜辞者、不懂卦象的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