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癖好、習慣。 魯迅 《熱風·不懂的音譯》:“但于外國人的氏姓上定要加一個《百家姓》裡有的字,卻幾乎成了現在譯界的常習。” 郭沫若 《文藝論集·論中德文化書》:“如容許我們在便宜上或一般常習上把世界舊有文化粗略劃分時,我們可以得四種派别:(一) 中國 ,(二) 印度 ,(三) 希伯來 ,(四) 希臘 。”
常習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經常練習
指長期、反複地進行某項活動或訓練,強調行為的持續性。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中的“習”即含此意,表示通過重複實踐達到熟練。
積久成性
指因長期重複而形成習慣或習性。如《孟子·告子上》“習矣而不察焉”,描述行為内化為自然狀态的過程。
字義溯源:
“常”本義為持久不變(《說文解字》:“常,下帬也”引申為恒久);“習”(習)從羽部,原指雛鳥反複振翅學飛(《說文》:“數飛也”),後衍生為“反複實踐”。二者結合,強調通過時間積累固化為行為模式。
古典用例:
王引之《經義述聞》釋“習”為“貫習”,即因熟練而成為自然,如《禮記·月令》“鷹乃學習”即用本義。
中性語境:
描述技能或知識的持續修習,如“常習武藝,以強體魄”(《武備志》)。
貶義傾向:
若指不良行為的長期延續,則含負面色彩,如“常習賭博,終緻傾家”(明清小說用例)。
參考資料:
“常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和來源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解釋:
指癖好或習慣
根據漢典、魯迅及郭沫若的文獻引用,“常習”常被用來描述長期形成的習慣或特定領域的慣例。例如魯迅提到翻譯界将外國人姓氏加入《百家姓》用字的“常習”,即指行業慣例。
字義拆解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魯迅原文。
踣踬車絆陳俗車魚刍藳春秋村上砥節砺行反過來反切飛沈風颷風障負忝媾兵關聯軌軌郭子儀漢調河陽錢紅樹歌童揘畢蕙炷婚假積畜铿訇苛峭口甜良針聯絡龍廏淪坳曼姬冒取卯上沒上下沐栉潛移起夫窮黩坵墟齊嶄嶄曲獻趨隅銳利騷怨霜殿摅意絲篁逃遯桃奴藤球殄傷天雄同寅歪擺布完陳微妾微衷鄉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