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行大典時所置五官,均命大臣任之。 宋 宋敏求 《春明退朝錄》卷上:“每南郊大禮,循 唐 制命五使。宰相為大禮使,學士為儀禮使、鹵簿使,禦使中丞為儀仗使,知 開封府 為橋道頓遞使。”參閱 宋 趙昇 《朝野類要·典禮·五使》。
“五使”一詞在不同領域有不同含義,主要分為曆史官職和中醫理論兩種解釋:
指唐宋時期在重大典禮中設置的五個官職,由重臣擔任,職責分工明确:
源自《黃帝内經》,指五髒(心、肝、脾、肺、腎)通過氣色反映于五官的對應關系,是中醫望診的基礎:
“五使”既可指古代典禮官職體系,也代表中醫五髒與體表關聯的理論。如需更詳細典制或醫學解讀,可參考《春明退朝錄》《黃帝内經》等文獻來源。
五使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部分組成:五和使。
五的部首是四點水(氵),五的筆畫數為四劃。
使的部首是人,使的筆畫數為八劃。
五使的來源可以追溯到《禮記·曲禮下》中對于賓客的稱呼。五使指的是負責招待賓客的五位重要人物。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指揮、指派、命令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五使的寫法和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但五使一詞在古代并無特定的漢字寫法,使用的是類似或近音的字詞來表達相同的意思。
例如:“五使”可以替換為“五軍使”、“五官使”等,其意思相同,隻是表達方式不同。
五使的常見用法有:“五使出馬”、“五使親自前往”等等。這些例句中都體現了五使的指揮、指派、命令的意義。
與五使相關的組詞有五使臣、五使者、五使府等。
近義詞包括五官、五師等,這些詞語也可以表示指揮、指派、命令的含義。
反義詞可以是奉旨、奉令、受命等,表示接受命令的動作,與五使相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