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關口和橋梁。泛指水陸交通必經之處。這些地方往往設防戍守或設卡征稅。《墨子·貴義》:“商人之四方,市賈信徙,雖有關梁之難,盜賊之危,必為之。” 唐 盧照鄰 《大劍送别劉右史》詩:“金碧 禺山 遠,關梁 蜀 道難。” 清 顧炎武 《流轉》詩:“往住歷關梁,又不避城府。”
(2).比喻關鍵。《鹖冠子·道端》:“此君臣之變、治亂之分、興壞之關梁、國家之閲也。”
(3).《文選·宋玉〈九辯〉》:“猛犬狺狺而迎吠兮,關梁閉而不通。” 呂向 注:“閉關,喻塞賢路也。”後以“關梁”指對官吏的保舉。《晉書·郤詵傳》:“當今之世,宦者無關梁,邪門啟矣;朝廷不責賢,正路塞矣。得失之源,何以甚此!所謂責賢,使之相舉也;所謂關梁,使之相保也。” 唐 白居易 《請行賞罰以勸舉賢策》:“謹關梁以相保,責轅輪以相求。”
關梁是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水陸交通的關鍵節點,具有軍事防禦與稅收管控雙重功能。以下從詞典角度分項解析:
關隘與橋梁的合稱
泛指扼守要道的陸路關卡(關)與水上津渡(梁)。《漢語大詞典》釋為“水陸要道上的關隘和橋梁”,如《史記·貨殖列傳》載“關梁之險,盜賊之妨”,強調其地理屏障作用。
交通管制設施
古代官府在關梁設卡稽查行旅、征收賦稅。《辭源》釋義為“設于要道的關卡”,如《九章·哀郢》“關梁閉而不通”,反映其阻斷交通的功能。
秦漢時期關梁為邊防重地,《漢書·地理志》注“關,要塞也;梁,津梁也”,凸顯其戰略地位。
唐代《通典》載“關梁之賦”為稅收來源之一,體現財政管理功能。
現代漢語中“關梁”多用于文言語境或曆史研究,如描述古代商路(如絲綢之路)常提及“關梁險塞”(《中國交通史》)。日常用語中已被“關卡”“渡口”等替代。
權威參考來源
“關梁”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解析:
指關口和橋梁,泛指水陸交通要道。這些地方在古代常設防戍守或征收稅賦。例如:
指對官吏的保舉制度,源自《文選·宋玉〈九辯〉》中“關梁閉而不通”的典故,呂向注解稱其暗喻賢路受阻,後演變為官員舉薦機制。
提示: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現代用法,若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墨子》《鹖冠子》等文獻,或通過來源網頁進一步了解。
豹隱鼻凹鼻頭超伍馳戀愁訴翠微麤事雕攰掉向蝶戲敦誘風姿綽約阜鄉彀中官俸光纖通信黃金印黃散驕傲自大較低交耳介殼解書錦纏頭經營近患空落寬柔阃外連壘沴瘥流彩六神不安龍角輪枝鹵蝦油緑鹽默感木岸暮序品服倩代清年容貌三醉上炎壽畫收治拴縛戍罰作俗阜脫縫外界玩手腕五色瓜先赀小摘下替新德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