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在初春時置橛地裡,當橛芽出土時,表明已到耕作時節。《禮記·月令》“﹝孟春之月﹞草木萌動” 漢 鄭玄 注:“《農書》曰:‘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藝文類聚》卷三引 晉 王廙 《春可樂賦》:“冰泮渙以微流,土冒橛而解剛。” 南朝 陳 張正見 《從籍田應衡陽王教》詩:“冒橛乃三吹,齊衡均百辟。”
“冒橛”是一個古代農耕相關的詞語,其含義與農時觀測有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冒橛”指古人在初春時将木橛埋入土中,通過觀察橛芽是否破土,來判斷是否進入春耕時節。這一行為體現了古代農業對自然物候的依賴,屬于農事活動的時間标志。
《禮記·月令》與鄭玄注
漢代鄭玄在注釋《禮記·月令》時,引用《農書》記載:“土長冒橛,陳根可拔,耕者急發”,說明土壤解凍、木橛發芽時需抓緊耕作。
《藝文類聚》引王廙賦
晉代王廙在《春可樂賦》中描述“冰泮渙以微流,土冒橛而解剛”,以“冒橛”象征春回大地、土壤松軟的狀态。
南朝陳張正見詩作
詩句“冒橛乃三吹”進一步印證了這一習俗在農耕文化中的延續。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禮記》《藝文類聚》等古籍原文。
冒橛(mào jué)是一個漢字詞語,具有波浪形音節的發音。該詞的意思是用曲柄撬動東西或擡起物體。
冒橛的部首是水(氵)和木,其中水部表示物體的流動,木部表示與木材相關。
冒橛的總筆畫數是11畫,其中水部3畫,木部8畫。
冒橛最早出現于《康熙字典》中,但沒有詳細的來源解釋。它是古代造字的産物,可能是由水部和木部組合而成,表達了撬動或擡起物體的意思。
冒橛的繁體字為“冒橛”,保留了字形和意義的一緻。
在古代,冒橛的字形可能存在變體,但可以通過水部和木部的刻畫來識别。由于書法風格和字形的發展,古時候的寫法可能略有差異。
1. 他用冒橛将石頭從地上翻了過來。
2. 請使用冒橛将門擡起來。
3. 這個工具可以幫助你輕松地冒橛木闆。
1. 冒橛器:用于撬動物體的器具。
2. 冒橛刃:冒橛上用來撬動物體的刃。
1. 撬動:指用力使物體産生傾斜或移動。
2. 擡起:指用力将物體從下面向上提起。
1. 壓住:指使物體向下移動或加壓以固定它。
2. 壓扁:指使物體從上到下壓扁或壓成平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