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旗。《左傳·定公四年》:“分 康叔 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大呂。” 杜預 注:“綪茷,大赤,取染草名也。” 孔穎達 疏:“《釋草》雲:‘茹藘茅蒐。’ 郭璞 曰:‘今之蒨也,可以染絳。’則綪是染赤之草,茷即斾也……知綪茷是大赤,大赤即今之紅旗,取染赤之草為名也。”
綪茷(拼音:qiàn fá)是古代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複合詞,主要用于描述旗幟的色彩與形态。其具體釋義如下:
綪
茷
“綪茷”合稱,最早見于《左傳·定公四年》:
“分康叔以大路、少帛、綪茷、旃旌。”
- 杜預注:“綪茷,大赤也。” 指深紅色的旗幟。
- 孔穎達疏進一步解釋:“綪茷即大旆(pèi)之旒(liú),謂以绛色帛綴于旗末,為燕尾之形。” 即以赤色帛制成的旗幅垂飾,形如燕尾,隨風飄動以顯威儀。
綪茷作為周代諸侯儀仗的組成部分,兼具禮制符號與軍事标識功能: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僅見于古籍研究或曆史文獻解讀領域,是考察先秦禮制與軍事文化的重要語料。
參考來源:
關于“綪茷”一詞,目前沒有權威可靠的詞典或文獻資料收錄其解釋。根據現有信息分析:
可能情況分析
建議
由于當前無可靠來源支持該詞的解釋,以上僅為推測性分析。建議通過權威文獻或語言學專家進一步核實。
愛樹避妖圈倉黑崇顯籌運打冷捶單利盜目典理遞更藩決風裘浮萍腹中兵甲工官規襲貴兆貴紙果品醢醬家産奬贊機泉劇吐克星狂懷诳謾酷害婪索靈車力索柳葉曲驢鳴一聲内含廿四考中書俜停貧舍千錘百煉乾哭清商伎窮妙筇杖敺除羣飛染汙濡養沈括十蕩十決水仙王素牋挑刀走戟屯闵王境烏漆墨黑鄉版翔實嫌貧愛富鮮榮掀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