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束;拘謹。 唐 張九齡 《九月九日登龍山》詩:“郡庭常窘束,涼野求昭曠。” 宋 梅堯臣 《詠宋道中宅棕榈》:“是能去窘束,始得物理親。” 金 王若虛 《文辨一》:“視他人拘拘窘束,一步武不敢外者,膽智甚薄也。” 明 文徵明 《跋家存趙魏公<二體千文>》:“入朝後乃自成家,不區區泥古,而無一毫窘束之意,此帖正少時書也。”
“窘束”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及用法:
指因外界環境或心理壓力導緻的局促不安、尴尬困窘的狀态。常形容人在特定場合下無法自如表達或行動,例如在社交壓力或嚴肅場合中的拘謹表現。
表示被約束、受限制,帶有不自在的意味。如唐代張九齡詩句“郡庭常窘束,涼野求昭曠”,描述官場環境的束縛感;宋代梅堯臣則用“是能去窘束”表達擺脫拘束後的豁達()。
《漢典》引明文徵明評趙孟頫書法:“少時書無一毫窘束之意”,說明擺脫拘束後的藝術自由()。
窘束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局促或不自在的感覺,通常是由于局勢或環境的限制造成的。當一個人感到窘束時,他可能會感到不自在、拘束、尴尬或受制約。
窘束的拆分部首是穴和木。窘束共有10個筆畫。
窘束的意思來源于對行動的限制和約束。窘指的是遭遇困境或困難感,束則是指受到約束或限制。這個詞用來形容一種局勢、環境或情境下的不舒適感。
窘束的繁體字為窘束。
古代對窘束詞的寫法沒有太大的變化,仍然使用窘束這兩個字來代表該含義。
1. 在面試時,他感到非常窘束,因為問題非常困難。
2. 由于他們對新環境不熟悉,他們感到非常窘束。
3. 在嚴格的父母約束下,孩子們感到很窘束。
1. 窘迫:形容困境或困難,被限制的狀态。
2. 窘境:形容困難的處境。
3. 窘迫不堪:形容非常困難和窘迫。
1. 拘束:形容被限制或約束,感到不自在。
2. 局促:形容受到空間限制,感到受約束。
3. 尴尬:形容因為某種情況或行為而感到不舒服和難堪。
1. 自在:形容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2. 輕松:形容沒有壓力或拘束,感到舒服和輕松。
3. 寬敞:形容空間大,沒有限制和拘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