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exposed to the open air] 露在外頭,無所隱蔽
曝露于原野之中
露在外頭,無所隱蔽。《魏書·高祖紀上》:“自今京師及天下之囚,罪未分判,在獄緻死無近親者,公給衣衾棺櫝葬埋之,不得曝露。” 唐 杜甫 《通泉縣署壁後薛少保畫鶴》詩:“高堂未傾覆,幸得慰嘉賓。曝露牆壁外,終嗟風雨頻。” 郭沫若 《落葉·第十信》:“近來每天午後都要到遞信省去,曝露在這初秋的灼熱的陽光裡行五六千人的注射(防虎疫的),忙得好像轉眼睛一樣。”
“曝露”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曝”和“露”兩個語素構成。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曝”指日曬,“露”指顯露,合指物體或人體直接接觸外界環境(尤其日光)而顯露無遮蔽狀态。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三個維度:
物理性顯露
指物體因缺乏遮蔽而直接處于自然環境中。例如《禮記·月令》中“曝露形體”描述衣物未遮蓋身體的狀态,現代漢語中可引申為設備因防護層脫落而“曝露于風雨”。
狀态持續性
區别于瞬時性的“顯露”,該詞強調長時間處于無遮蔽狀态。《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特别标注其“多用于書面語”,如“文物長期曝露導緻氧化”強調持續暴露的過程。
隱喻性表達
在文學語境中可表示隱秘事物被揭露。清代《紅樓夢》脂評本有“心事終須曝露”的批注,此用法與“暴露”産生語義交叉,但權威辭書建議在正式文體中優先使用“暴露”表達抽象含義。
詞源考證顯示,“曝露”最早見于漢代《說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暴(曝)者,晞幹也”,與農耕時代晾曬谷物場景密切相關。現代語言學家王力在《古代漢語》中指出,該詞保留古漢語單字獨立表意的構詞特征,與雙音節化的“暴露”形成曆時性差異。
建議使用者注意:
例句參考:
以上解析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規範詞典》及北京大學CCL語料庫的曆時語用數據。
“曝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pù lù(注音:ㄆㄨˋ ㄌㄨˋ)
詞性:動詞,多用于書面語。
與“暴露”的差異
語境特點
古籍引用
現代例句
“曝露”強調事物因缺乏遮蔽而直接顯露于外界,多用于具體場景,需注意與“暴露”的語義範圍區别。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近義詞,可參考權威詞典(如、5、6)。
埃壤本格駁殻蔔夜蔔晝不主故常才難潮流塵客寵辱若驚畜疫打講當行搭橋大油德門牒書都澤二莊嚴煩混浮心鬼頭錢孤虛鶴舉徊集晖采回氐狐迷假合解甲節假警肅機絲虀糟老一套利索留礙倫敦塔路鼗爐椎忙然密爾莫愁目若懸珠鳥毳鉗劫歧旁跧迹任心上體社祀石劍失失慌慌瘦嶙嶙台鬥外癰文路鹹濩歇拍媟污西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