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exposed to the open air] 露在外頭,無所隱蔽
曝露于原野之中
露在外頭,無所隱蔽。《魏書·高祖紀上》:“自今京師及天下之囚,罪未分判,在獄緻死無近親者,公給衣衾棺櫝葬埋之,不得曝露。” 唐 杜甫 《通泉縣署壁後薛少保畫鶴》詩:“高堂未傾覆,幸得慰嘉賓。曝露牆壁外,終嗟風雨頻。” 郭沫若 《落葉·第十信》:“近來每天午後都要到遞信省去,曝露在這初秋的灼熱的陽光裡行五六千人的注射(防虎疫的),忙得好像轉眼睛一樣。”
“曝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詳細解釋:
讀音:pù lù(注音:ㄆㄨˋ ㄌㄨˋ)
詞性:動詞,多用于書面語。
與“暴露”的差異
語境特點
古籍引用
現代例句
“曝露”強調事物因缺乏遮蔽而直接顯露于外界,多用于具體場景,需注意與“暴露”的語義範圍區别。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用例或近義詞,可參考權威詞典(如、5、6)。
《曝露》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日(rì)。
筆畫:共有16個筆畫。
來源:《曝露》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芸香傳》中,原意指陽光曬曬。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指事物被揭露、暴露出來的意思。
繁體:曝露(繁體)。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曝字的天字旁是寫作「月」,表示太陽曬曬着月亮。而飽字的月字旁寫作「肉」,表示滿足。
例句:他的犯罪行為被媒體曝露出來,引起了公衆的強烈關注。
組詞:曝光、曝氣、曝曬、曝示、曝露、曝光燈、曝光表、曝光度。
近義詞:揭露、暴露、顯露、透露、洩露。
反義詞:保密、隱瞞、遮掩、掩蓋、隱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