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杌陧的意思、杌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杌陧的解釋

[unstable;not at ease] 傾危不安的樣子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書·秦誓》

杌陧之象。——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詳細解釋

(1).不安;困厄。《書·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傳:“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陸贽 《收河中後請罷兵狀》:“邦國之杌陧艱屯,綿綿聯聯,若包桑綴旒。” 元 趙孟頫 《晉公子奔狄圖》詩:“杌陧居 蒲 日,艱難奔 狄 時。” 華嘉 《寂寞》:“ 餘老師 這時記起了那怨恨的眼光,這很使他杌陧不安。”

(2).指動蕩不安的時勢。 清 顧炎武 《王官谷》詩:“ 唐 至 昭宗 時,幹戈滿天闕。賢人雖發憤,無計匡杌陧。”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杌陧(wù niè)是一個書面語色彩濃厚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局勢、局面、心情等)不安定、困厄、動蕩不安的狀态。該詞屬于較為生僻的古語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描述曆史、社會或心理的動蕩不安時仍具表現力。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 形容局勢、局面動蕩不安,瀕臨傾覆的危險。 這是最常用的含義,常用來形容國家、政局或社會處于風雨飄搖、岌岌可危的狀态。
    • 形容心情不安、困頓愁苦。 也可引申用于形容個人内心的焦慮、惶恐、無所依托的感受。
  2. 字源與構成解析:

    • 杌 (wù): 本義指沒有樹枝的樹樁,光秃秃的。引申為“搖動”、“不安定”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樹無枝也”。在“杌陧”一詞中,取其“動搖不穩”之意。
    • 陧 (niè): 本義指危險、不安定。常與“杌”連用,構成“杌陧”或“阢陧”(二者為異形詞,意義相同)。《說文解字》中解釋為“危也”。
    • 組合義: “杌”與“陧”同義複用,都強調不穩定、危險的狀态,組合後強化了“動蕩不安”、“岌岌可危”的含義。
  3. 文獻例證與權威釋義來源:

    • 《尚書·秦誓》: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這是“杌陧”一詞最早的出處之一,意指國家的動蕩不安,是由(君主)一人造成的。此例證奠定了該詞用于描述國家危局的基礎。(釋義及例證參考自權威辭書釋義,原始文獻可查證于《尚書》通行版本。)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 對“杌陧”的釋義為:“傾危不安。《書·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傳:‘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陸贽 《論叙遷幸之由狀》:‘朝廷杌陧,人心震驚。’ 清 顧炎武 《王官谷》詩:‘唐至昭宗時,幹戈滿天阙。賢人雖發憤,無計匡杌陧。’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夫中國在昔,本尚物質而疾天才矣……個人之性,剝奪無餘,往者為本體自發之偏枯,今則獲以交通傳來之新疫,二患交伐,而中國之沉淪遂以益速矣。嗚呼,眷念方來,亦已焉哉!’亦指心情不安。” (釋義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相關詞條。)
    •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商務印書館): 對“杌陧”(也作“阢陧”)的釋義為:“〈書〉[形] (局勢、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釋義直接引用自《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相關詞條。)
    • 《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 釋義為“不安貌。也作‘兀臬’、‘卼臲’、‘阢陧’。《書·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釋義及異體字說明參考《辭源》修訂本相關詞條。)
  4. 用法與特點:

    • 書面語體: “杌陧”屬于典型的書面語詞彙,帶有濃厚的文言色彩,在現代口語和一般書面表達中較少使用。
    • 描述對象: 主要用于描述宏觀的、整體性的不安定狀态,如國家命運、社會局勢、曆史階段等,也可用于形容個人内心的極度不安(此用法相對較少)。
    • 感情色彩: 帶有明顯的消極、憂慮色彩,強調危險的、令人不安的境況。

“杌陧”一詞源于上古文獻,意指(局勢、局面等)動蕩不安、岌岌可危,或(心情)困頓不安。其核心在于“不安定”和“危險”的狀态。雖然現代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曆史、文學或需要表達深沉憂患意識的語境中,仍是一個精準有力的詞彙。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尚書》,并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中得到明确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杌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niè,主要用于形容局勢或事物處于危險、動蕩不安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核心含義
    指“傾危不安的樣子”,常用來描述國家、社會或局勢的動搖不穩,如《書經·秦誓》中“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即表達國家危殆源于一人之過。

  2. 近義詞與變體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也有“兀臬”“兀臲”“阢陧”等寫法,均表示類似含義。


二、出處與用法


三、延伸解析

該詞帶有較強的古典色彩,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曆史文獻或強調文言語感時仍具表現力。需注意與“阢陧”等異形詞區分,實際含義一緻。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尚書》相關注解或古代漢語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報紙兵禍兵卒步牽車撤根到底逞容怆懷傳席寸名錯龜電瓶獨威睹物傷情二大流翻覆法派奉真附舟告喝匮椟詭智歸終孤另另黑眚洪喬後計混成昏耄活蹦活跳簡澀機郭金英救守稽疑擊軋具體化淚痕戀慕懞懞搶榆萁服日複一日三避三條椽下三陽五輸山伐世交勢能使信水丞庶黎厮留私入道鲐顔陶體題名錄勿怠勿忘五律笑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