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table;not at ease] 傾危不安的樣子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書·秦誓》
杌陧之象。——孫文《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不安;困厄。《書·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傳:“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陸贽 《收河中後請罷兵狀》:“邦國之杌陧艱屯,綿綿聯聯,若包桑綴旒。” 元 趙孟頫 《晉公子奔狄圖》詩:“杌陧居 蒲 日,艱難奔 狄 時。” 華嘉 《寂寞》:“ 餘老師 這時記起了那怨恨的眼光,這很使他杌陧不安。”
(2).指動蕩不安的時勢。 清 顧炎武 《王官谷》詩:“ 唐 至 昭宗 時,幹戈滿天闕。賢人雖發憤,無計匡杌陧。”
杌陧(wù niè)是一個書面語色彩濃厚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局勢、局面、心情等)不安定、困厄、動蕩不安的狀态。該詞屬于較為生僻的古語詞,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描述曆史、社會或心理的動蕩不安時仍具表現力。
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字源與構成解析:
文獻例證與權威釋義來源:
用法與特點:
“杌陧”一詞源于上古文獻,意指(局勢、局面等)動蕩不安、岌岌可危,或(心情)困頓不安。其核心在于“不安定”和“危險”的狀态。雖然現代使用頻率不高,但在曆史、文學或需要表達深沉憂患意識的語境中,仍是一個精準有力的詞彙。其權威釋義可追溯至《尚書》,并在《漢語大詞典》、《現代漢語詞典》、《辭源》等權威辭書中得到明确闡釋。
“杌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niè,主要用于形容局勢或事物處于危險、動蕩不安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傾危不安的樣子”,常用來描述國家、社會或局勢的動搖不穩,如《書經·秦誓》中“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即表達國家危殆源于一人之過。
近義詞與變體
該詞在曆史文獻中也有“兀臬”“兀臲”“阢陧”等寫法,均表示類似含義。
文獻來源
最早見于《尚書·秦誓》,漢代孔安國注解為“杌陧,不安,言危也”,強調其“危險不安”的語境。
現代使用
現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讨論中,描述政治、社會等宏觀層面的不穩定狀态,例如:“時局杌陧,民生凋敝。”
該詞帶有較強的古典色彩,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但在分析曆史文獻或強調文言語感時仍具表現力。需注意與“阢陧”等異形詞區分,實際含義一緻。
如果需要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尚書》相關注解或古代漢語詞典。
報紙兵禍兵卒步牽車撤根到底逞容怆懷傳席寸名錯龜電瓶獨威睹物傷情二大流翻覆法派奉真附舟告喝匮椟詭智歸終孤另另黑眚洪喬後計混成昏耄活蹦活跳簡澀機郭金英救守稽疑擊軋具體化淚痕戀慕懞懞搶榆萁服日複一日三避三條椽下三陽五輸山伐世交勢能使信水丞庶黎厮留私入道鲐顔陶體題名錄勿怠勿忘五律笑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