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杌陧的意思、杌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杌陧的解释

[unstable;not at ease] 倾危不安的样子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书·秦誓》

杌陧之象。——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详细解释

(1).不安;困厄。《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传:“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 元 赵孟頫 《晋公子奔狄图》诗:“杌陧居 蒲 日,艰难奔 狄 时。” 华嘉 《寂寞》:“ 余老师 这时记起了那怨恨的眼光,这很使他杌陧不安。”

(2).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 唐 至 昭宗 时,干戈满天闕。贤人虽发愤,无计匡杌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杌陧(wù niè)是一个书面语色彩浓厚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困厄、动荡不安的状态。该词属于较为生僻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但在描述历史、社会或心理的动荡不安时仍具表现力。

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 形容局势、局面动荡不安,濒临倾覆的危险。 这是最常用的含义,常用来形容国家、政局或社会处于风雨飘摇、岌岌可危的状态。
    • 形容心情不安、困顿愁苦。 也可引申用于形容个人内心的焦虑、惶恐、无所依托的感受。
  2. 字源与构成解析:

    • 杌 (wù): 本义指没有树枝的树桩,光秃秃的。引申为“摇动”、“不安定”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树无枝也”。在“杌陧”一词中,取其“动摇不稳”之意。
    • 陧 (niè): 本义指危险、不安定。常与“杌”连用,构成“杌陧”或“阢陧”(二者为异形词,意义相同)。《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危也”。
    • 组合义: “杌”与“陧”同义复用,都强调不稳定、危险的状态,组合后强化了“动荡不安”、“岌岌可危”的含义。
  3. 文献例证与权威释义来源:

    • 《尚书·秦誓》: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这是“杌陧”一词最早的出处之一,意指国家的动荡不安,是由(君主)一人造成的。此例证奠定了该词用于描述国家危局的基础。(释义及例证参考自权威辞书释义,原始文献可查证于《尚书》通行版本。)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对“杌陧”的释义为:“倾危不安。《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传:‘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陆贽 《论叙迁幸之由状》:‘朝廷杌陧,人心震惊。’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唐至昭宗时,干戈满天阙。贤人虽发愤,无计匡杌陧。’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夫中国在昔,本尚物质而疾天才矣……个人之性,剥夺无余,往者为本体自发之偏枯,今则获以交通传来之新疫,二患交伐,而中国之沉沦遂以益速矣。呜呼,眷念方来,亦已焉哉!’亦指心情不安。”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 对“杌陧”(也作“阢陧”)的释义为:“〈书〉[形] (局势、局面、心情等)不安定。” (释义直接引用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相关词条。)
    •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 释义为“不安貌。也作‘兀臬’、‘卼臲’、‘阢陧’。《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释义及异体字说明参考《辞源》修订本相关词条。)
  4. 用法与特点:

    • 书面语体: “杌陧”属于典型的书面语词汇,带有浓厚的文言色彩,在现代口语和一般书面表达中较少使用。
    • 描述对象: 主要用于描述宏观的、整体性的不安定状态,如国家命运、社会局势、历史阶段等,也可用于形容个人内心的极度不安(此用法相对较少)。
    • 感情色彩: 带有明显的消极、忧虑色彩,强调危险的、令人不安的境况。

“杌陧”一词源于上古文献,意指(局势、局面等)动荡不安、岌岌可危,或(心情)困顿不安。其核心在于“不安定”和“危险”的状态。虽然现代使用频率不高,但在历史、文学或需要表达深沉忧患意识的语境中,仍是一个精准有力的词汇。其权威释义可追溯至《尚书》,并在《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辞源》等权威辞书中得到明确阐释。

网络扩展解释

“杌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ù niè,主要用于形容局势或事物处于危险、动荡不安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核心含义
    指“倾危不安的样子”,常用来描述国家、社会或局势的动摇不稳,如《书经·秦誓》中“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即表达国家危殆源于一人之过。

  2. 近义词与变体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兀臬”“兀臲”“阢陧”等写法,均表示类似含义。


二、出处与用法


三、延伸解析

该词带有较强的古典色彩,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分析历史文献或强调文言语感时仍具表现力。需注意与“阢陧”等异形词区分,实际含义一致。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尚书》相关注解或古代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编数敝鬼尺二圭传巵除命翠驳珰环雕鷄刁羊髢髢滴骨亲二三其节废疾飞檐走壁飞鱼钩感事高髻割地求和革面洗心贡声公有制挂搭恒裁红烧黄粮皇英昏狂降水奖章脚板甲壳净洁给养掘窖犒劳客唁两肩荷口炼魄礼分龙圆绿叶成阴盟信鸟瞰平实七醢钦派认可膳服神诀审理枢务殊尊送粥田鸡礮跳月头头頽泣网购乌夜啼相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