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nstable;not at ease] 倾危不安的样子
邦之杌陧,曰由一人。——《书·秦誓》
杌陧之象。——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不安;困厄。《书·秦誓》:“邦之杌陧,曰由一人。” 孔 传:“杌陧,不安;言危也。” 唐 陆贽 《收河中后请罢兵状》:“邦国之杌陧艰屯,绵绵联联,若包桑缀旒。” 元 赵孟頫 《晋公子奔狄图》诗:“杌陧居 蒲 日,艰难奔 狄 时。” 华嘉 《寂寞》:“ 余老师 这时记起了那怨恨的眼光,这很使他杌陧不安。”
(2).指动荡不安的时势。 清 顾炎武 《王官谷》诗:“ 唐 至 昭宗 时,干戈满天闕。贤人虽发愤,无计匡杌陧。”
“杌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wù niè,主要用于形容局势或事物处于危险、动荡不安的状态。以下是详细解释:
核心含义
指“倾危不安的样子”,常用来描述国家、社会或局势的动摇不稳,如《书经·秦誓》中“邦之杌陧,曰由一人”即表达国家危殆源于一人之过。
近义词与变体
该词在历史文献中也有“兀臬”“兀臲”“阢陧”等写法,均表示类似含义。
文献来源
最早见于《尚书·秦誓》,汉代孔安国注解为“杌陧,不安,言危也”,强调其“危险不安”的语境。
现代使用
现多用于书面语或学术讨论中,描述政治、社会等宏观层面的不稳定状态,例如:“时局杌陧,民生凋敝。”
该词带有较强的古典色彩,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分析历史文献或强调文言语感时仍具表现力。需注意与“阢陧”等异形词区分,实际含义一致。
如果需要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尚书》相关注解或古代汉语词典。
《杌陧》是一个古汉字词语,具有独特的含义。它指的是一种山形或者山峦突兀的景象,形容山势险峻、高耸入云。
《杌陧》的部首是木。它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其中“杌”部由5个笔画,“陧”部由6个笔画。
《杌陧》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一书中,是由古代汉字演变而来。它的繁体字为「杌隘」。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在有所不同。在古时候,「陧」部的写法为「隘」,意为窄小。而「杌」部的写法并没有明确的变化轨迹。
1. 山峰之间杌陧的景色让人心旷神怡。
2. 我们爬山的时候,目睹了一处杌陧的景观,令人震撼。
杌峰、杌岭、杌岸、陧立、陧滑
巍峨、险峻、挺拔、陡峭
平缓、宽广、平坦、平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