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又名烏文木。常綠喬木,産于熱帶地區。木質堅實細緻,色黑,可制精緻的器具和工藝品。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二·烏木》:“出 海南 、 雲南 、 南番 。葉似椶櫚,其木漆黑,體重堅緻。” 清 李調元 《南越筆記·烏木》:“烏木, 瓊州 諸島所産。土人折為箸,行用甚廣。《志》稱出 海南 ,一名角烏,色純黑,甚脆。有曰茶烏者,自番舶,質堅實,置水則沉。其他類烏木者甚多,皆可作幾杖,置水不沉,則非也。” 徐遲 《財神和觀音》:“﹝ 格萊泰 ﹞又摸出了一支烏木鑲金的煙咬嘴。”
烏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名詞,其核心定義指代兩種自然産物。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七版)的解釋,烏木既可指柿樹科常綠喬木的木材,也可指古代埋藏地下經碳化形成的特殊木材。以下從四個角度詳細闡釋:
一、植物學定義
烏木(學名:Diospyros ebenum)屬于柿樹科柿屬常綠喬木,原産于東南亞熱帶地區。其樹幹直徑可達1.2米,樹皮呈灰黑色,木材剖面可見黑色與褐色交錯的條紋。該樹種被《中國植物志》列為典型熱帶硬木,木質密度達到1.2-1.3g/cm³,入水即沉。
二、木材特性
新鮮烏木心材呈黃褐色,經氧化後逐漸轉變為深黑色,質地堅硬細膩,打磨後呈現鏡面光澤。明代《格物要論》記載其"擊之有金玉聲",清代《南越筆記》更稱"烏木辟穢,暑月不腐",突顯其物理穩定性與防腐特性。
三、地質形成概念
地質學範疇的烏木特指埋藏于古河床或湖泊淤泥中的原生木材,經3000年以上碳化作用形成。中國科學院成都生物研究所2018年研究報告指出,這類碳化木的pH值穩定在6.8-7.2之間,纖維素含量低于5%,已完全礦化。
四、文化應用價值
故宮博物院藏品資料顯示,明清時期90%的宮廷文房用具使用植物性烏木制作。現代《紅木國家标準》(GB/T18107-2017)将其列入5屬8類33種珍貴用材,主要用于高端家具、雕刻藝術品及樂器制造。
烏木是一種具有多重含義的木材類名詞,具體解釋如下:
烏木又稱“陰沉木”“炭化木”,是樹木因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被埋入淤泥中,在缺氧、高壓環境下,經微生物作用及長達2800年至8000年的炭化過程形成的特殊木材。其本質堅硬,顔色多為烏黑、褐黑或黑紅色,兼具木的古雅與石的神韻,被稱為“東方神木”或“植物木乃伊”。
《本草綱目》記載烏木可解毒、治霍亂吐痢,民間認為其有祛風除濕、促進血液循環等功效。
烏木市場價值因樹種和保存狀态差異較大,如金絲楠木形成的烏木可達8-15萬元/立方米。需注意,現代“烏木”與紅木标準中的烏木存在定義差異,購買時需區分。
把飯叫饑碧宇布谕侪好長江三角洲超骧朝座俦侶出韻耋吏防塵法頭例首工藝品過訪海罵橫鬥柄紅鮮堅冰齎材解騎計符九旒箕張蠟诏戀留理不勝辭烈婦鹿鳴宴鹵蝦油旅宴沒巴沒鼻廟戰泡泡口香糖葩藻裒次遣散青蓮秋孃熱核反應熱燥燥宂員軟哝哝森衰沙門島審顧身價倍增沈漸伸縮性食葷收訖舒凫水腹讨集挺括偷換文論無苦俉俉象服笑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