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iff and neat] 〈方〉∶[衣服、布料、紙張等]挺直平整
亦作“ 挺刮 ”。挺拔;挺直平整。《新華月報》1979年第6期:“老頭又嚴肅又歡喜地說:‘喏,你看它長得多挺括!’”《人民文學》1982年第10期:“他那套用西服改制而成的制服,雖說已經失去了當年的光彩,但是還顯得那麼挺刮。”
“挺括”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以下是詳細解釋:
物理特性描述
指物體(尤其是衣物、布料、紙張等)挺拔、挺直且平整的特性,不易起皺。例如滌綸面料因纖維硬挺,具有較好的挺括性,而棉布則相對柔軟,需通過混紡(如加入滌綸)提升挺括度。
方言用法
在部分地區方言中,“挺括”也寫作“挺刮”,強調物品的硬挺與整潔感,如《人民文學》中描述“制服顯得挺刮”。
部分低權威來源提到“挺括”可形容文筆簡潔有力或人的态度堅定,例如“演講語言挺括”“信念挺括”。但此類用法較少見,建議優先采用主流釋義。
提示:如需進一步了解面料特性或方言差異,可參考權威詞典或紡織專業資料。
挺括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一個人的姿态、态度或言談舉止顯得驕傲、堅定和有力。它可以形容一個人的身體挺直,也可以指代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和行為表現出的堅定和果斷。
挺括的部首是手(扌)和力(力),分别表示“手”的形狀和“力量”的含義。它總共由10個筆畫組成,不算太複雜。
挺括一詞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經·邶風·象箭》中。它形容了一種身體筆直、堅定而有力的樣子。後來,挺括逐漸引申為描述人的品質、态度和言行表現的詞語。
挺括的繁體字為「挺擽」。
在古代漢字中,挺括的寫法可能稍有不同。例如,清代康熙字典中将挺括寫作「㞩㝠」。不過,無論具體寫法如何變化,挺括的意思和用法都沒有改變。
他的身姿挺括,讓人不禁生出敬佩之情。
挺括可以與很多形容詞、副詞和名詞搭配,形成不同的詞組,例如:
堅毅、剛正、挺直、自信都是與挺括含義相近的詞語。
懦弱、矮小、低頭、背駝則是與挺括意義相反的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