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集編排。《新唐書·儒學傳上·蕭德言》:“ 太宗 欲知前世得失,詔 魏徵 、 虞世南 、 褚亮 及 德言 裒次經史百氏帝王所以興衰者上之。” 章炳麟 《文學總略》:“ 昭明太子 序《文選》也,其於史籍,則雲‘不同篇翰’,其於諸子,則雲‘不以能文為貴’。此為裒次總集,自成一家,體例適然,非不易之定論也。”
裒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現代使用頻率較低,主要出現在古籍或學術研究中。其核心含義指收集材料并加以編排整理的過程,強調系統性彙集與有序編排的結合。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本義為“聚集”“收集”,《說文解字》釋為“聚也”,如《詩經·周頌·般》“敷天之下,裒時之對”即取此義。
指“編排次序”“按順序排列”,如《漢書·藝文志》“戰國縱橫,真僞分争,諸子之言紛然殽亂……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至成帝時,诏光祿大夫劉向校經傳諸子詩賦”。
裒次 = 收集(裒) + 編排(次)
指将散亂的材料系統搜集後,按一定體例或邏輯進行整理編排。多用于文獻編纂、史料輯錄等學術場景,例如:
《新唐書·藝文志》載唐代類書編纂:“裒次諸書,括其樞要”,指分類彙總典籍精華;清代朱彜尊《經義考》亦雲“裒次群言,辨其得失”,均體現學術整理的嚴謹性。
釋“裒次”為“搜集編排”,引清代顧炎武《日知錄》例:“後人裒次其文為全集。”
釋義“聚集編次”,引《宋史·藝文志》:“裒次《崇文總目》。”
強調其“輯錄整理”的學術屬性,如司馬光編《資治通鑒》前“裒次史料,删削冗長”。
參考資料來源:
"裒次"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如下:
字詞分解:
整體含義: "裒次"指将零散材料系統性地搜集并編排成冊的過程,常用于描述古籍整理或文獻彙編。例如:"學者裒次文獻,編纂成冊"。
應用場景: 該詞多見于學術研究、曆史考據等領域,現代漢語使用頻率較低,但在文史類著作中仍可見到。
如需更詳細古籍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等工具書。
隘短擺翠白菘襃薦草團瓢長往赤烈初生之犢當世儋藍點景雕斲底貢發旦鳳色風誼概志公察黃蒸患難夫妻回奉桀惡急件迥句計司計左铿瞑料壺孷孳馬後礮蒙頭轉向門官滅弗得鳴珂曲磨纏丕承平縣親署瓊津秋姑全國一盤棋驅牧曲意逢迎認做熱障榮國乳抱喪師騷奴伸鈎霜縠述聖搪突條會通谙頭疼頽老圍裹汙雜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