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在蠟丸中的密诏。《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 梁 主登 建國樓 ,面擇親信厚賜之,使衣野服齎蠟詔,促 段凝 軍,既辭,皆亡匿。” 胡三省 注:“蠟詔,猶蠟書也,命出於上,故謂之蠟詔。”《宣和遺事》後集:“ 康王 至 相州 ……次日,報京師有使命來,問之,乃武學生 秦仔 齎蠟詔,命 康王 為天下兵馬大元帥, 汪伯彥 、 宗澤 副元帥,速領入衛。”
蠟诏,指古代封藏在蠟丸中的機密诏書,是帝王在特殊情況下傳遞密令的一種方式,具有高度的保密性和重要性。
定義與形制
蠟诏又稱“蠟書”“蠟丸書”。其形制是将寫有诏令的帛書或紙卷,緊密卷起後封入蠟丸之中,蠟丸通常呈圓形或橢圓形,大小便于隱藏攜帶。這種密封方式能有效防止文書在傳遞過程中受潮損壞或被他人窺探篡改。
核心功能與曆史作用
蠟诏主要用于傳遞極為機密或緊急的軍事、政治指令,尤其是在國家危難、通信線路被敵方控制或需要秘密聯絡特定人員時。它确保了最高指令能避開敵人耳目,安全送達指定對象(如在外将領、忠臣或盟友),是古代重要的秘密通信手段。
著名曆史案例
曆史上最著名的蠟诏案例之一發生在唐代“安史之亂”期間。據《資治通鑒》記載,唐玄宗在逃亡蜀地途中,為密令各地勤王,曾“以蠟丸置告谕”。更廣為人知的是唐肅宗李亨在靈武即位後,為聯絡仍困于叛軍占領下的長安城内的忠臣,将密诏藏于蠟丸中送出。其中,宰相房琯的門客董庭蘭成功将蠟丸藏于衣帶(一說頭發)中潛回長安傳遞消息,此即著名的“衣帶诏”事件(雖常稱衣帶诏,實為蠟诏的一種傳遞方式)。宋代亦有使用,如《宋史》載樞密院有時會“以蠟書下郡國”傳達機要命令。
參考資料來源:
(注:古籍原文鍊接常不穩定,故提供權威出版社版本信息作為來源依據。)
“蠟诏”是中國古代一種特殊的密诏形式,其核心特點及曆史背景可歸納如下:
蠟诏指密封在蠟丸中的皇帝密诏,主要用于傳遞需要高度保密的重要命令。這種形式通過蠟封防止内容洩露,常用于緊急或敏感的政治、軍事場景。
蠟诏屬于“蠟書”的一種,但專指皇帝發出的密令,而普通蠟書可能用于民間或官員間的秘密通信。
蠟诏是中國古代政治運作中保密手段的典型代表,結合了材料特性與權力傳達需求,在關鍵曆史節點發揮了重要作用。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案例,可查閱《資治通鑒》《宋史》等原始文獻。
半大暴揚鄙臣催肥當甚麼叨叨地絡凍欽欽鬥勝鳳唱風能幹河感說關關孤犢觸乳骨柮賈害孤琴漢東蚌含文黑月橫行不法賀雪合異離堅紅棠棠鹄鑰嘉稱稽檢吉言抗疏可圈可點兩眼黑連污臨機立斷柳州露口信明公難厄佩龜潛濩前烈輕柔親末拳頭産品攘拳榮序三頭六證删定官聲調盛積牲豭蜃市攝氏度噬嗑詩禮之家耍龍霜碛縮朒宿夕諧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