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進士的意思、武進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進士的解釋

明 清 時武舉殿試及第者之稱。《清文獻通考·選舉七》:“ 順治 十二年兵部奉諭旨,國家用人,文武并重,今科武進士俱照文進士殿試大典一體舉行。”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武進士”是中國明清時期武舉制度中的最高功名,指通過殿試選拔的武科及第者。以下為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地位
    武進士是武舉制度的産物,對應文科進士,屬于國家選拔武官的頂層考試資格。考生需通過鄉試、會試後參加殿試,最終由皇帝欽定排名。

  2. 考試内容
    分為外場與内場考核:

    • 外場:測試騎射、步射、開弓、舉重(如掇石)等實戰技能;
    • 内場:考察兵法策略或默寫《武經七書》等内容。
  3. 曆史背景
    清代順治十二年(1655年)起,武進士與文進士的選拔儀式規格一緻,強調“國家用人,文武并重”。例如,《清文獻通考》記載了武進士的選拔流程。

  4. 延伸含義
    現代語境中,“武進士”有時被用作成語,比喻在武術或特定領域有突出成就的人。例如:“他在國際武術比賽中奪冠,堪稱當代武進士。”

注意:曆史意義上的武進士需嚴格通過科舉考試,而現代延伸用法更多為贊譽性表達,兩者需區分。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進士

武進士是一個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分别是“武”、“進”和“士”。這個詞在中國文化中有特定的含義。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武:部首是“殳”,總筆畫數是8;
- 進:部首是“辶”,總筆畫數是11;
- 士:部首是“士”,總筆畫數是3。

來源

武進士一詞最早源自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是一種選拔人才的制度,而武進士則是在這個制度下通過武術考試獲得高等官職的人。他們需要在武技、軍事和統帥能力等方面表現出衆,才能成為武進士。

繁體

繁體字“武進士”與簡體字“武進士”拼音相同,隻是在書寫形式上有所不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武進士”為例,古時候寫作“武進士”,三個字的結構和現代漢字相同,隻是一些筆畫的書寫形式稍有變化。

例句

他通過科舉考試成為一名武進士。
在古代,武進士在朝廷中享有高等官職。

組詞

- 武術:指指摘自稷下武成王約定的與封建禮義、信仰無關、無歧視性的軍事技擊訓練的一種有着悠久曆史文化傳承的運動。

- 進步:指事物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不斷向前發展進取。

- 士兵:指參軍服兵役的男性。

近義詞

- 武狀元:指在武術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人,類似于武進士。

反義詞

- 文進士:指通過文學考試獲得高等官職的人,是武進士的相反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