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ve elements;fiv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運
(2)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見“五常”
(1).水、火、木、金、土。我國古代稱構成各種物質的五種元素,古人常以此說明宇宙萬物的起源和變化。《書·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棄三正。” 孔穎達 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孔子家語·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時化育,以成萬物。” 清 厲鹗 《東城雜記·備萬齋》:“且人也,同得陰陽五行之氣以成形也。”
(2).舊時星相家以五行生尅推算命運。因亦用以稱命運。 元 鄭光祖 《王粲登樓》第一折:“則為我五行差,沒亂的難疊辦,幾能勾青瑣點朝班。” 明 沉受先 《三元記·議親》:“藥無功、神不靈,禍福難明也,須請星士前來問五行。”
(3).五種行為。《禮記·鄉飲酒義》:“貴賤明,隆殺辨,和樂而不流,弟長而無遺,安燕而不亂,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國矣。”
(4).星名。《韓非子·飾邪》:“此非豐隆,五行、太一、王相、攝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搶、歲星非數年在西也。”
(5).樂舞名。《史記·孝文本紀》:“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廟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裴骃 集解引 孟康 曰:“《武德》, 高祖 所作也。《文始》, 舜 舞也。《五行》, 周 舞也。” 章炳麟 《訄書·訂文·附正名雜義》:“《文始》、《五行》, 唐 後亦闕。”
(6).《五行志》的簡稱。 唐 劉知幾 《史通·書志》:“若乃《五行》《藝文》, 班 補 子長 之闕。”《通志·總序》:“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
(7).五種德行。即五常:仁、義、禮、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舊造説,謂之五行。” 楊倞 注:“五行,五常,仁、義、禮、智、信是也。” 宋 戴埴 《鼠璞·驺虞》:“ 漢 儒尚符瑞,以龍麟鳳龜為四靈,後增騶虞,以配五行。曰龍仁獸,鳳禮獸,騶虞義獸,龜麟知與信獸,誣罔可知。”
(8).五種德行。孝的五行:莊、忠、敬、笃、勇。《呂氏春秋·孝行》:“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災及乎親,敢不敬乎。”
(9).五種德行。将的五行:柔、剛、仁、信、勇。《淮南子·兵略訓》:“所謂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剛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10).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進行、止觀行。見《大乘起信論》。又指聖行、梵行、天行、嬰兒行、病行。見《涅槃經》。
五行是中國古代哲學的核心概念之一,指金、木、水、火、土五種基本要素,用于解釋宇宙萬物的構成與運行規律。以下是綜合解釋:
五行最初源自《尚書》,其排序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認為這五種元素不僅是物質實體,更代表五種動态屬性:
五行通過相生與相克維持動态平衡:
五行學說将自然與人體等複雜系統對應:
五行強調整體性與平衡,認為萬物通過生克關系形成循環,失衡則引發問題。例如《尚書》提到“潤下作鹹,炎上作苦”,将五行與味覺關聯,體現古人以自然規律理解世界的思維方式。
(如需了解具體應用案例或曆史演變,可參考《尚書·洪範》等文獻原文。)
五行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宇宙萬物的基本構成和相互關系。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和土,象征着不同的屬性和能量。
《五行》的拆分部首是一個從上到下的豎折紙,稱為“紙字頭”,表示字的最上方,原本表示“紙”。此外,《五行》的筆畫數為八畫。
《五行》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天官·大宗伯》中,用于描述宇宙萬物的變化和演化。它體現了古人對于自然界的觀察和認知。
《五行》的繁體字為「五行」,其中的「五」表示數字5,「行」表示事物的屬性或行為。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由于字形演變的原因,《五行》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具體而言,古時候的「五行」字在「木」右上方還有一個小點,表示木的樹冠。
1. 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
2. 在中醫學中,五行理論用于分析人體各個器官的功能和相互關系。
五行生克、五行相表、五行相配、五行相合、五行調和
五德、五方、五象
無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