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five elements;five elements of metal,wood,water,fire and earth]∶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五种物质构成世界万物,中医用五行说明生理、病理上的种种现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运
(2) [the five constant virtues]∶见“五常”
(1).水、火、木、金、土。我国古代称构成各种物质的五种元素,古人常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起源和变化。《书·甘誓》:“ 有扈氏 威侮五行,怠弃三正。” 孔颖达 疏:“五行,水、火、金、木、土也。”《孔子家语·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备万斋》:“且人也,同得阴阳五行之气以成形也。”
(2).旧时星相家以五行生尅推算命运。因亦用以称命运。 元 郑光祖 《王粲登楼》第一折:“则为我五行差,没乱的难迭办,几能勾青琐点朝班。” 明 沉受先 《三元记·议亲》:“药无功、神不灵,祸福难明也,须请星士前来问五行。”
(3).五种行为。《礼记·乡饮酒义》:“贵贱明,隆杀辨,和乐而不流,弟长而无遗,安燕而不乱,此五行者,足以正身安国矣。”
(4).星名。《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王相、摄提、六神、五括、天河、殷抢、岁星非数年在西也。”
(5).乐舞名。《史记·孝文本纪》:“舞者,所以明功也。 高庙 酎,奏《武德》、《文始》、《五行》之舞。” 裴骃 集解引 孟康 曰:“《武德》, 高祖 所作也。《文始》, 舜 舞也。《五行》, 周 舞也。” 章炳麟 《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文始》、《五行》, 唐 后亦闕。”
(6).《五行志》的简称。 唐 刘知几 《史通·书志》:“若乃《五行》《艺文》, 班 补 子长 之闕。”《通志·总序》:“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灾祥略》。”
(7).五种德行。即五常:仁、义、礼、智、信。《荀子·非十二子》:“案往旧造説,谓之五行。” 杨倞 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 宋 戴埴 《鼠璞·驺虞》:“ 汉 儒尚符瑞,以龙麟凤龟为四灵,后增騶虞,以配五行。曰龙仁兽,凤礼兽,騶虞义兽,龟麟知与信兽,诬罔可知。”
(8).五种德行。孝的五行:庄、忠、敬、笃、勇。《吕氏春秋·孝行》:“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篤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
(9).五种德行。将的五行:柔、刚、仁、信、勇。《淮南子·兵略训》:“所谓五行者,柔而不可卷也,刚而不可折也,仁而不可犯也,信而不可欺也,勇而不可陵也。”
(10).佛典中指布施行、持戒行、忍辱行、精进行、止观行。见《大乘起信论》。又指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见《涅槃经》。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用于解释宇宙万物的构成与运行规律。以下是综合解释:
五行最初源自《尚书》,其排序为“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古人认为这五种元素不仅是物质实体,更代表五种动态属性:
五行通过相生与相克维持动态平衡:
五行学说将自然与人体等复杂系统对应:
五行强调整体性与平衡,认为万物通过生克关系形成循环,失衡则引发问题。例如《尚书》提到“润下作咸,炎上作苦”,将五行与味觉关联,体现古人以自然规律理解世界的思维方式。
(如需了解具体应用案例或历史演变,可参考《尚书·洪范》等文献原文。)
五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描述宇宙万物的基本构成和相互关系。五行包括金、木、水、火和土,象征着不同的属性和能量。
《五行》的拆分部首是一个从上到下的竖折纸,称为“纸字头”,表示字的最上方,原本表示“纸”。此外,《五行》的笔画数为八画。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天官·大宗伯》中,用于描述宇宙万物的变化和演化。它体现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观察和认知。
《五行》的繁体字为「五行」,其中的「五」表示数字5,「行」表示事物的属性或行为。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由于字形演变的原因,《五行》的字形与现代有所不同。具体而言,古时候的「五行」字在「木」右上方还有一个小点,表示木的树冠。
1. 五行相生相克,形成了宇宙万物的变化。
2. 在中医学中,五行理论用于分析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五行生克、五行相表、五行相配、五行相合、五行调和
五德、五方、五象
无行
案纪案例阿唯枹鼓兵纪兵术残冻谗言臣服摧悴邨肆登台方寸之地放心雚泽国伐花利活龙活现佳观迦罗劫国计功谋利桷杙抗高崆嵌袴兜雷骨礧碕痢疾理窟琳玙掳夺旅宴毛息名从主人末说内教拗木枕排房毗蓝婆披退清歈秋毫无犯任公三峡撒然颯飁实见时菑爽旦琐材倜傥不羣通隐维生无置锥地相为表里宵旰图治卸妆戏话析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