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籬笆柴。 宋 陸遊 《炊飯》詩:“欲作明朝計,還須賣漉籬。” 宋 葉適 《劉夫人墓志銘》:“昔 龐藴 夫婦破家從禪,至賣漉籬自給,男女不婚嫁,争相為死。” 金 元好問 《續夷堅志·濟源靈感》:“觀者環水而立,物所至,人得之,以長漉籬挹取,拜賜而去。”
“漉籬”是一個漢語詞彙,以下為詳細解釋:
“漉籬”主要指實物籬笆,常見于古典文獻中,現代漢語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
《漉籬》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籬笆過濾幹淨、過水無渣。比喻言行純正、清白無瑕。
《漉籬》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氵」和「⺮」。它的總筆畫數為15。
《漉籬》起源于古代漢字,是一個傳統的漢語詞彙。在繁體字中,「漉」的字形為「濾」,「籬」的字形為「籬」。
在古代漢字中,「漉籬」的寫法并未發生顯著變化。仍然是由「氵」和「⺮」組成,形狀與現代漢字基本一緻。
1. 他的品行高潔,言行如一,真是個漉籬之人。
2. 她平時處事光明磊落,堪稱漉籬典範。
漉苦、漉水、籬笆、籬落
過濾、澄清、純潔
敷衍、玷污、不潔、污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