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卿大夫朝聘天子諸侯,或吏民通行他國,用作憑證的六種信物。節,符信。《周禮·秋官·小行人》:“達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
(2).謂馬之行止進退馳驟的節度。《周禮·夏官·趣馬》:“掌贊正良馬,而齊其飲食,簡其六節。” 孫诒讓 正義引 王應電 曰:“六節,謂行止進退馳驟之節。”
(3).謂好、惡、喜、怒、哀、樂六情。 漢 荀悅 《申鑒·政體》:“若乃二端不愆,五德不離,六節不悖,則三才允序,五事交備,百工惟釐,庶績鹹熙。” 黃省曾 注:“六節者,好、惡、喜、怒、哀、樂也。”
“六節”一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古典文獻的詳細解釋:
六種通行信物
指古代卿大夫朝聘天子或民衆跨國通行時使用的六類符節憑證。根據《周禮·秋官·小行人》記載,不同地區使用不同材質的節:山國用金屬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道路用旌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竹制管節。
馬匹的行止節度
出自《周禮·夏官·趣馬》,指訓練良馬時需規範的六種動作節奏,包括行、止、進、退、馳、驟。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引王應電注,強調通過飲食調節與動作訓練來掌控馬的習性。
人的六種情感
漢代荀悅在《申鑒·政體》中将“六節”引申為人的基本情感,即好、惡、喜、怒、哀、樂,黃省曾注解認為這是人性與政體關聯的重要體現。
補充說明
現代語境中,“六節”偶爾被引申為形容儀态莊重或正式場合的禮儀規範(),但此用法缺乏明确古籍依據,可能為現代衍生義。如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周禮》原文及漢代注疏。
六節(liù jié)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一天中的六個時段,即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傍晚和晚上。
六節的部首是十字旁(十字丨),總共有7個筆畫。
六節一詞常用于古代文學作品中,用來描述一天中不同的時間段。在古代人們以一夜的醒與眠時間來劃分一天,認為一天分為六個時辰,每個時辰約兩小時。六節表示了不同時間段的特征。
六節的繁體寫法為「六節」。
古代的「六」字寫作「陸」,字形中間上下兩橫代表了六個時辰,既表示了「六節」的意思,也體現了其對時間的劃分。
1. 我通常早上的六節時間用來鍛煉身體。
2. 在這六節之中,我最喜歡的是傍晚時分。
六節陽、六節氣、六節年
日間
不劃分時間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