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無道的意思、無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無道的解釋

[brutal;cruel;tyrannical] 暴虐,沒有德政

伐無道。——《史記·陳涉世家》

詳細解釋

(1).指社會政治紛亂,黑暗。《論語·季氏》:“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故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 瞀光 ﹞辭曰:‘吾聞之,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

(2).不行正道;作壞事。多指暴君或權貴者的惡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吾聞 宋 君無道,蔑侮長老,分財不中,教令不信,餘來為民誅之。”《後漢書·李固傳》:“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說唐》第二八回:“當今皇帝無道,欺娘弑父,鴆兄圖嫂,嫉賢害忠。”

(3).泛指違反常理或不近情理。《史記·太史公自序》:“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資治通鑒·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王祥 ﹞性至孝,繼母 朱氏 遇之無道, 祥 愈恭謹。”

(4).指不行正道的壞人或暴君。《論語·顔淵》:“ 季康子 問政於 孔子 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 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後漢書·馮衍傳上》:“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朞之間,天下大定。”《封神演義》第九四回:“今天下諸侯共伐無道,正為天下洗此兇殘,救民於水火耳!”

(5).沒有說;莫道。《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之徒,無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昭儀﹞以大婢 羊子 等賜予 業 等各且十人,以慰其意,屬無道我家過失。”

(6).沒有辦法。 晉 葛洪 《抱樸子·良規》:“争臣七人,無道可救,緻令 王莽 之徒,生其姦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無道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主要包含以下核心含義:

  1. 暴虐不行德政(政治倫理層面): 指統治者或當權者昏庸殘暴,不行仁義,不遵循治國正道。這是“無道”最常用和核心的含義。例如《論語·季氏》所言:“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這裡的“無道”即指社會政治秩序的混亂失範,源于統治者的失德。又如《孟子·梁惠王上》批評梁惠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 孟子雖未直接使用“無道”一詞,但其描述的景象正是統治者“無道”的典型表現。

  2. 社會混亂失序(社會狀态層面): 由統治者“無道”引申,指整個社會政治黑暗、道德淪喪、綱常混亂、動蕩不安的狀态。如《史記·太史公自序》評價春秋時期:“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察其所以,皆失其本已……故曰‘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漸久矣’。故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夫不通禮義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則犯,臣不臣則誅,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 此處的“無道”描繪了因禮崩樂壞而導緻的社會整體性混亂。

  3. 違背常理或天道(普遍道德與哲學層面): 更廣泛地指行為、言論或事物違背了公認的道德準則、倫常規範或自然規律(即“天道”)。例如《禮記·檀弓下》記載:“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 其中“苛政”即是統治者“無道”的具體體現,因其違背了仁政愛民的治國常理。在道家思想中,“無道”更直接指背棄了“道”(宇宙本源與規律),如《老子·四十六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于郊。”

“無道”一詞的核心在于對“正道”(正确的治國之道、社會倫理、自然規律)的否定。它既是對統治者失德敗政的嚴厲批判,也是對由此引發的社會黑暗與道德淪喪狀态的描述,更可泛指一切違背基本倫常與天理的行為或現象。其内涵深刻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德政、秩序與天道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無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1. 社會政治黑暗或混亂
    指國家治理失序、缺乏道德準則,常與暴政或昏君關聯。例如《史記·陳涉世家》中“伐無道”即讨伐暴虐統治。此義項在《論語·季氏》中也有體現:“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2. 暴虐或違背正道的行為
    多用于形容統治者或權貴殘暴不仁,如《後漢書·李固傳》提到“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曆史案例包括商纣王、秦始皇的暴政(見例句)。

  3. 違反常理或不近人情
    可指家庭關系中的失序,如《資治通鑒》記載王祥的繼母“遇之無道”,即待其苛刻。

  4. 代指暴君或惡人
    直接指稱施行暴政的統治者,如《韓非子》中“宋君無道”即斥其昏庸。

例句參考

注:部分文獻提及“無道”可引申為“沒有辦法”,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别人正在浏覽...

冰冸筆下生花不愧下學忏儀陳景潤大阪低隘底腳惰孏蠹魚放敖泛級反善富貴不能淫甘脃怪人辜磔和煦嘩辨昏昏浩浩薦臻叫價擊潰鏡光即叙堪能刻勒鐳療樂簴冷凍廠裡鄽列韻黎老鈴鑷霖潦裡使論講沒精打彩門楔苗薅泥鰋被發佯狂娉娉襁杖潛絶诮嗤券給揉輻澀筆嗣適瑣辭燙傷廷見銅钹團雲隊香火院纖密銷腸酒小行子翕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