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utal;cruel;tyrannical] 暴虐,沒有德政
伐無道。——《史記·陳涉世家》
(1).指社會政治紛亂,黑暗。《論語·季氏》:“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史記·範雎蔡澤列傳》:“故國有道則仕,國無道則隱。” 唐 劉知幾 《史通·疑古》:“﹝ 瞀光 ﹞辭曰:‘吾聞之,無道之世,不踐其土,況尊我乎,吾不忍久見也。’”
(2).不行正道;作壞事。多指暴君或權貴者的惡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吾聞 宋 君無道,蔑侮長老,分財不中,教令不信,餘來為民誅之。”《後漢書·李固傳》:“自頃選舉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說唐》第二八回:“當今皇帝無道,欺娘弑父,鴆兄圖嫂,嫉賢害忠。”
(3).泛指違反常理或不近情理。《史記·太史公自序》:“父不父則無道,子不子則不孝。”《資治通鑒·魏高貴鄉公甘露元年》:“﹝ 王祥 ﹞性至孝,繼母 朱氏 遇之無道, 祥 愈恭謹。”
(4).指不行正道的壞人或暴君。《論語·顔淵》:“ 季康子 問政於 孔子 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 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後漢書·馮衍傳上》:“攘除禍亂,誅滅無道,一朞之間,天下大定。”《封神演義》第九四回:“今天下諸侯共伐無道,正為天下洗此兇殘,救民於水火耳!”
(5).沒有說;莫道。《孟子·梁惠王上》:“ 仲尼 之徒,無道 桓 文 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昭儀﹞以大婢 羊子 等賜予 業 等各且十人,以慰其意,屬無道我家過失。”
(6).沒有辦法。 晉 葛洪 《抱樸子·良規》:“争臣七人,無道可救,緻令 王莽 之徒,生其姦變。”
“無道”一詞在漢語中主要有以下含義及用法:
社會政治黑暗或混亂
指國家治理失序、缺乏道德準則,常與暴政或昏君關聯。例如《史記·陳涉世家》中“伐無道”即讨伐暴虐統治。此義項在《論語·季氏》中也有體現:“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暴虐或違背正道的行為
多用于形容統治者或權貴殘暴不仁,如《後漢書·李固傳》提到“牧守多非其人,至行無道,侵害百姓”。曆史案例包括商纣王、秦始皇的暴政(見例句)。
違反常理或不近人情
可指家庭關系中的失序,如《資治通鑒》記載王祥的繼母“遇之無道”,即待其苛刻。
代指暴君或惡人
直接指稱施行暴政的統治者,如《韓非子》中“宋君無道”即斥其昏庸。
例句參考
注:部分文獻提及“無道”可引申為“沒有辦法”,但此用法較少見,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無道》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沒有道德、沒有行為規範或沒有正義的狀态。它描述了缺乏道德标準、不遵守倫理準則或行為不正當的情況。
《無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無(無字旁),它的筆畫數是4畫。
《無道》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由形聲字組成。其中,“無”表示沒有,而“道”表示道德準則。因此,“無道”表示沒有遵循道德準則的行為或狀态。
《無道》這個詞的繁體字為「無道」。
在古代,「無道」可以寫作「無道」。
1. 這個人行為不端,完全是無道的表現。
2. 在權力的誘惑下,一些人不惜違背原則,走上了無道之路。
相關的組詞有:無德、無義。
與《無道》意思相近的詞語有:不道德、失道、罔顧道義。
與《無道》意思相反的詞語有:有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