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銅拔 ”。打擊樂器。铙钹的别名。《隋書·音樂志下》:“ 天竺 者,起自 張重華 據有 涼州 ,重四譯來貢男伎……樂器有鳳首箜篌、琵琶、五弦、笛、銅鼓、毛員鼓、都曇鼓、銅拔、貝等九種,為一部。”《通典·樂四》:“銅鈸,亦謂之銅盤,出西戎及南蠻。其圓數寸,隱起如浮漚,貫之以韋,相擊以和樂也。”《舊唐書·音樂志二》作“銅拔”。
銅钹是中國傳統打擊樂器,具有悠久的曆史和多元文化内涵。以下從定義、結構、曆史及文化意義等方面詳細解釋:
1. 基本定義與結構
銅钹(拼音:tóng bó),又稱銅拔、銅盤、铙钹,由兩片圓形響銅片組成,中央隆起呈半球狀,中心穿孔系布帶,通過互擊發聲。其音色清亮,廣泛用于宗教、民俗及傳統音樂演奏。
2. 曆史淵源
據《通典》和《文獻通考》記載,銅钹起源于古代西域及南蠻地區,後傳入中原。南齊穆王素被認為是早期制作者之一,形制大小不一,大者直徑可達數尺。唐代燕樂、清曲中已将其納入樂隊編制,成為重要伴奏樂器。
3. 文化功能與宗教意義
4. 形制演變與傳播
初為西域樂器,南北朝傳入中原後逐漸本土化。宋代《敕修清規》記載其使用規範,明清時期進一步融入地方戲曲,成為南北樂種的通用打擊樂。
銅钹既是音樂載體,也是宗教與民俗文化的符號,體現了中外藝術交融的曆史軌迹。
《銅钹》是音樂器樂名詞,用于指代一種打擊樂器,也被稱為銅鐃,是古代中國使用的一種打擊樂器。
《銅钹》的拆分部首是金(钅)和缶(缶),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銅钹》一詞源自古代漢民族使用的一種打擊樂器,因其用銅制成,形狀類似于钹,所以得名。
在繁體字中,銅钹的寫法為「銅鑣」。
在古時候,銅钹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漢字寫法為「銅鐃」。
他手中搖動着銅钹,為樂隊演奏增添了獨特的節奏。
銅钹在古代音樂中常與其他樂器形成組合,如銅钹鼓、銅钹鑼等。
近義詞包括:銅鐃、銅鑼。
反義詞暫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