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協調一緻。 宋 文天祥 《集杜詩·贛州》序:“上下翕合,氣勢甚盛。” 明 黃绾 《明道編》卷五:“蓋人情之難翕合者,至此而皆翕合。”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此所謂明哲之士,必洞達世界之大勢,權衡較量,去其偏頗,得其神明,施之國中,翕合無間。”
“翕合”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xī hé,主要含義為協調一緻。以下是詳細解釋及相關信息:
核心含義
指事物之間或人與人之間達到和諧、統一的狀态,強調協調性與整體性。例如宋代文天祥描述抗元力量時,用“上下翕合”形容團結一緻的局面;明代黃绾則用“翕合”說明難以調人情最終達成一緻。
引申用法
魯迅在《文化偏至論》中提出“翕合無間”,強調融合外來文化時需去偏頗、取精華,最終實現本土與外來思想的完美契合。
以上内容綜合了古籍與現代用例,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天祥《集杜詩·贛州》、黃绾《明道編》等文獻。
《翕合》是一個漢字詞語,一般用來形容聲音、氣息等通過吸入或吐出的方式交織、交集在一起的情況。它可以表示兩種或多種聲音、氣息等的相互融合、相互交錯。
《翕合》這個漢字的部首是“羽”(yǔ),它屬于簡化字。它的筆畫數目為14畫。
《翕合》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莊子·天道》中:“惟庚申之翕合,三人而已。”這裡用來形容三人呼氣時的交集。另外,《愛蓮說》中也有“雨打榆莢上,花翕合後移。”指雨水打擊荷葉的聲音和荷花的晃動。
繁體字“翕合”與簡化字“翕合”的寫法基本相同,隻是筆畫形狀稍有不同。
古代的《翕合》字和現代的寫法基本相同。在古代字體中,這個字的形狀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整體結構保持一緻。在古代文獻中,它有時會被寫成“翖合”、“翖閤”等形式。
以下是一些使用《翕合》的例句:
1. 他們的呼吸在激烈運動中翕合在一起。
2. 在晨曦中,遠處的鳥鳴與海浪聲翕合成了一支奇妙的交響樂。
3. 這首歌曲中,男女歌手完美翕合,展現出了深情與激情的碰撞。
組詞:翕然、翕合、翕動、交翕。
近義詞:交織、交錯、交融。
反義詞:分離、分散、隔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