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樂簴的意思、樂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樂簴的解釋

懸挂樂器的支架。借指懸挂的鐘磬之類樂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 唐 《獨異志》雲:‘ 唐 承 隋 亂,樂簴散亡,獨無徵音, 李嗣真 密求得之,聞弩營中砧聲,求得喪車一鐸,入振之於東南隅,果有應者,掘之,得石一段,裁為四具,以補樂簴之闕。’此妄也……豈有帛砧裁琢為磬而尚存故聲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樂簴"(lè jù)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典漢語詞彙,特指中國古代懸挂編鐘、編磬等大型打擊樂器的木架或框架結構。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字義拆解與構件功能:

    • 樂 (lè): 本義指音樂、樂器。此處指代需要懸挂的禮樂器具,如編鐘、編磬。
    • 簴 (jù): 指古代懸挂鐘、磬等樂器的木架。其結構通常包含兩側的立柱(稱為“簨”)和橫梁(稱為“虡”)。整個架子稱為“簨虡”或簡稱為“簴”。《說文解字》對“虡”的解釋為:“鐘鼓之柎也。飾為猛獸。”意指它是支撐鐘鼓的底座,常裝飾有猛獸形象。
    • 組合義: “樂簴”即“懸挂樂器的架子”,是禮樂活動中陳列和演奏編鐘、編磬等大型樂器不可或缺的設施。
  2. 形制與文化象征:

    • 樂簴的形制莊重宏大,常以木材為骨架,立柱(簨)上常雕刻或繪有精美的圖案,尤其是猛獸(如虎、豹、羆)形象,象征力量與威嚴,符合禮樂制度的莊重氛圍。
    • 橫梁(虡)用于懸挂成組的編鐘或編磬。編鐘按大小、音高有序懸挂,編磬亦然,樂簴的結構确保了樂器排列的秩序性和演奏的便利性。
    • 樂簴本身是禮樂制度中等級和規格的體現。不同等級、場合使用的樂簴,其大小、裝飾的繁簡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3. 在禮樂制度中的核心作用:

    • 樂簴是宮廷雅樂、祭祀典禮等重大儀式中陳列樂器的載體。它使得編鐘、編磬這類象征權力與秩序的樂器得以穩固安置和有序排列。
    • 其存在是禮樂活動得以進行的基礎設施保障,是“金石之樂”(鐘磬音樂)演奏的前提條件。沒有穩固的簴架,大型編懸樂器無法使用。
  4. 曆史文獻佐證:

    • 《周禮·考工記·梓人》詳細記載了制作“筍虡”(即簨虡,同樂簴)的規範,特别是對裝飾其上(如猛獸)的形象有具體要求,反映了其制作工藝與禮制意義。
    • 《禮記·明堂位》描述周代禮樂陳設時提到:“夏後氏之龍簨虡,殷之崇牙,周之璧翣。” 說明了不同時代樂簴裝飾的特點。
    • 《史記·禮書》等文獻在描述禮樂制度時,也常提及鐘磬等樂器及其簨虡的設置。
  5. 文化價值與演變:

    • 樂簴不僅是實用器,更是承載禮樂文化精神的物質載體。其上的猛獸裝飾具有驅邪避害、彰顯威儀的象征意義。
    • 隨着禮樂制度的興衰和樂器形制的演變(如編鐘的減少),樂簴的具體使用也逐漸式微,但其作為古代音樂史和禮制文化的重要物證,其概念仍被保留在文獻和研究中。

“樂簴”指代古代用于懸挂編鐘、編磬等大型禮樂樂器的木制支架系統(包含立柱“簨”和橫梁“虡”)。它是禮樂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具有特定的形制規範(常飾有猛獸)、嚴格的等級象征,并承擔着陳列、支撐樂器以确保禮樂活動順利進行的重要功能。其存在深刻體現了中國古代禮樂文化的物質形态和精神内涵。

網絡擴展解釋

“樂簴”(lè j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釋義

2.古籍例證

3.相關詞彙

4.現代應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樂器結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禮·考工記》或《樂府雜錄》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隘塞八材百封百癢保險法不氣長參管蠶支落禅魔垂殁楚雀道車蝶裝肥噬風飈風末共養官長翚褕鹘鸰眼渾璞活銷銷熸燧見小暗大潔郎進谏九薮峻壁空間站昆弟之好連轸遼邊廬山真面南陽氣濃酾排突陴堞平假名旗纛青艾清孱請畫輕朱七菹趨之若鹜入山三殇森槮生公石石頭人水浸老鼠四離四絕司商嵩邱鎖子帳苕苕拖網無迹汙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