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懸挂樂器的支架。借指懸挂的鐘磬之類樂器。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 唐 《獨異志》雲:‘ 唐 承 隋 亂,樂簴散亡,獨無徵音, 李嗣真 密求得之,聞弩營中砧聲,求得喪車一鐸,入振之於東南隅,果有應者,掘之,得石一段,裁為四具,以補樂簴之闕。’此妄也……豈有帛砧裁琢為磬而尚存故聲哉!”
“樂簴”(lè j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樂器結構或相關典故,可參考《周禮·考工記》或《樂府雜錄》等典籍。
樂簴(lè lǚ)是一個具有悠久曆史的漢字。它由“樂”和“簴”兩個部分組成,表示了一種快樂和歡樂的狀态。
樂簴的部首是“糸”和“竹”,分别代表着絲和竹子。它由13個筆畫構成。
樂簴最早出現于古代的篆書字體,隨後演變成了今天我們所使用的楷書字體。它起初的意思是用細絲織成的樂器,後來逐漸引申為快樂和歡樂的象征。
樂簴的繁體字為「樂簴」,在繁體字中,樂的寫法保留了原來的意義,簴的部分則加上了木字旁,表示與竹子有關。
在古代,樂簴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它的古字形為「樂纍」,其中的「纍」表示用細絲織成的樂器。
1. 聽到美妙的音樂,他的心中充滿了樂簴。
2. 在節日裡,人們歡聚一堂,樂簴洋溢。
組詞:歡樂、樂觀、樂意
近義詞:愉快、歡快、快樂
反義詞:憂郁、悲傷、壓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