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鲇魚。 宋 龔鼎臣 《東原錄·和魯公上巳日》:“ 魯公 曰:‘ 豫且 之箭,前編所遺;但惜其救旱之功未展,不可隨泥鰋沙鰌同鱠也。’”
“泥鰋”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根據搜索結果中的古籍引證和釋義,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釋義
“泥鰋”指鲇魚(一種淡水魚類)。該詞由“泥”和“鰋”組合而成,其中“鰋”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魚名”,多指鲇魚類。
文獻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宋代龔鼎臣的《東原錄·和魯公上巳日》,原文為:“不可隨泥鰋沙鰌同鱠也。”此句以“泥鰋”與“沙鰌”(泥鳅)并列,強調兩類魚的差異。
用法特點
在古籍中,“泥鰋”多用于比喻或借代語境。例如,引文中提到“救旱之功未展”,可能暗指鲇魚的特性或象征意義未被重視,需與其他魚類區分開。
相關詞彙
與“泥鰋”相關的成語如“泥車瓦馬”“泥牛入海”等,均含“泥”字,但語義關聯性較低。
“泥鰋”屬于古漢語用詞,現代已極少使用。若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宋代文獻原文。
泥鰋(ní fēi)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是氵(三點水)和魚。它由11畫組成。
泥鰋這個詞的源自古代的漁業詞彙,用來形容魚網上的泥巴和雜物。在繁體中,這個詞是「泥鰍」。
在古時候,泥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它的古代寫法是「泥魚」,字形還保持着魚的形狀。
1. 整個池塘裡都是泥鰋,看起來非常肮髒。
2. 漁民用簍網捕撈泥鰋。
才鰋(cái fēi)
鰋狐(fēi hú)
河鰋(hé fēi)
泥鳅(ní qiū)
泥螺(ní luó)
清澈(qīng ch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