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新進士及第,負責籌辦同年遊宴及糾察諸事的機構。主其事者亦稱為“團司”。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卷三:“及同年宴於 曲江 亭子, 彖 ( 盧彖 )以雕幰載妓,微服嚲鞚,縱觀於側,遂為團司所發。”《苕溪漁隱叢話後集·王禹玉》引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 唐 代﹞進士及第,賜宴 曲江 ,狀元置司處,謂之團司。” 宋 嶽珂 《桯史·富翁五賊》:“名亦在鼎甲,聯鑣入團司。” 清 梁章鉅 《稱謂錄·進士》:“《國史補》:‘進士榜下擇一人為團司。’”
“團司”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用法綜合理解:
唐代科舉制度中的機構與職務
該詞最早出現于唐代,指新科進士及第後負責籌辦同年遊宴、管理相關事務的臨時機構。主事者也被稱為“團司”,需協調宴會流程并監督進士行為規範。例如《唐摭言》記載,進士盧彖因違規被“團司所發”,說明其兼具組織與糾察職能。
現代語境中的引申含義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集體中的領導者”,可能源于對“團”(集體)和“司”(管理)的拆分釋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需謹慎使用。
曆史文獻中的具體案例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提到“狀元置司處,謂之團司”,宋人嶽珂《桯史》亦沿用此稱,可見該詞在唐宋時期專指科舉相關事務。
注意:若涉及學術研究,建議優先參考《唐摭言》《桯史》等原始文獻及漢典()、高權威性詞典()的唐代釋義,現代引申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團司(tuán sī)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在中文中有着特定的意思。下面将介紹關于團司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團司是由部首囗(kuò)和司(sī)組成。其中囗是一個獨立的部首,表示圍繞的意思;而司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表示官員、管理等意思。團司的總筆畫數為12畫。
團司在古代是一個官職名稱,是指負責管理和調度一支團隊的官員。團司通常是在地方政府或軍隊中擔任重要職位的官員,負責指揮協調團隊的行動。
團司的繁體字為團司。
在古代,團司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根據曆史文獻記載,團司的古代寫法可能為“圜司”,含義與現代一樣。
1. 他被任命為團司,負責協調軍隊行動。
2. 這位團司在組織團隊行動方面經驗豐富。
與團司相關的組詞: 1. 團長:指團隊的負責人; 2. 司令:指軍隊的最高指揮官; 3. 旅長:指軍隊中一支旅的負責人。
與團司相近義的詞語有: 官員、官吏、管理者、主管
與團司相反義的詞語有: 隊員、成員、員工、從業人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