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搤腕的意思、搤腕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搤腕的解釋

亦作“ 搤捥 ”。握住手腕。表示激動、振奮、悲憤、惋惜等的動作。《戰國策·魏策一》:“是故天下之遊士,莫不日夜搤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以説人主。”《史記·孝武本紀》:“ 大 見數月,佩六印,貴振天下,而海上 燕 齊 之閒,莫不搤捥而自言有禁方,能神僊矣。”《漢書·郊祀志上》作“搤掔”。 宋 蘇轼 《私試策問》之一:“士大夫相與搤腕而遊談者,以為天子一日誅宦官而解黨錮,則天下猶可以無事。” 章炳麟 《記印度西婆耆王記念會事》:“其搤腕咋齒,辭氣慷慨,誠 印度 有心之士哉!”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搤腕”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è wàn(注音:ㄜˋㄨㄢˋ),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握住手腕的動作,常用于表達激動、振奮、悲憤或惋惜等強烈情緒。例如《戰國策·魏策一》中描述遊士“日夜搤腕瞋目切齒”,即通過動作展現内心的憤慨與急切。

  2. 情感色彩
    該詞多與失意、忿恨等情緒相關。如《史記·孝武本紀》提到方士“搤捥而自言有禁方”,暗示因不甘或急切而情緒外露。

  3. 相關成語與詞語
    衍生表達包括“瞋目搤腕”“扼腕歎息”等,均通過動作強化情感表達。例如“扼腕”在現代漢語中更常見,多用于形容遺憾或痛惜。

  4. 使用場景
    古代文獻中多用于描述謀士、遊俠等群體的情緒狀态,現代則更多見于文學或曆史語境。

搤腕是通過肢體動作傳遞複雜情緒的典型詞彙,需結合語境理解其具體情感指向。若需深入考證,建議查閱《戰國策》《史記》等古籍原文或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搤腕》一詞是指通過暴力或強制手段來迫使對方屈服或達到某種目的。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肉,其中手表示行動的意思,肉表示身體部分。它的筆畫數為15畫。《搤腕》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武術的一種技巧,即通過搤住對方的腕部來控制對方的動作。這種行為被用來形容人們在争鬥或競争中使用各種手段來對付對手。 《搤腕》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搤腕」,與簡體字相同。古時候漢字中,《搤腕》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因為漢字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演變。 關于《搤腕》的例句,可以有如下幾個: 1. 他在商業競争中經常使用搤腕的手段來排除競争對手。 2. 這次談判中,雙方都試圖通過搤腕來争取自己的利益。 3. 經過一番搤腕之後,他成功地說服了對方接受他的建議。 與《搤腕》相關的組詞可能包括:搤鬥(指用力抓住對方的衣領或脖領)、搤掐(指用力夾住對方的脖子)等。 與《搤腕》近義詞可能包括:掐腕(指用力夾住對方的手腕)等。 反義詞方面,由于《搤腕》表示強制或暴力行為,沒有明顯的反義詞能夠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