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辞让;不推辞。《礼记·哀公问》:“固臣敢无辞而对。” 郑玄 注:“辞,让也。” 宋 苏轼 《再游径山》诗:“此生更得几回来,从今有暇无辞数。”
(2).没有言辞;没有口实。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竹林》:“其书战伐,甚谨;其恶战伐,无辞。何也?” 宋 梅尧臣 《鬼火后赋》:“客惭忸无辞而起,余方掩乎衡门。” 叶圣陶 《穷愁》:“﹝博徒﹞投其博具於地,意欲令无见,则无辞可以加罪。”
“无辞”是汉语中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词,其核心语义可从构词法和语境两方面解析。
一、字面义与基本义
“无”表否定,“辞”指言辞或推辞,组合为“无辞”时,字面义为“没有言辞”或“不推辞”。例如《左传·僖公十年》载:“欲加之罪,其无辞乎?”此处指“没有理由辩解”。
二、语境引申义
《汉语大词典》释为“不辞让;不推辞”,如《礼记·哀公问》中“固臣敢无辞而对”,表示甘愿应答。
《古代汉语虚词词典》指出,“无辞”在否定句中可引申为“没有借口”,如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此处暗含“无辞以对”的困境。
三、古汉语特殊用法
在先秦文献中,“无辞”常作连词,表“无须多说”,如《论语·阳货》“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朱熹注此段时提及“无辞”隐含“道不可言传”的哲学内涵。
参考文献
“无辞”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等古籍,既有“不推辞”的主动含义,也衍生出“无言以对”的被动含义,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多义性。
如需更多例句或完整文献出处,可查阅《汉语辞海》或相关古籍解析。
拜认宾长不剌剌漕河吃闲饭冲犯等速短中取长笃序藩阃畈田番皂风雨表焚裂割恩断义公宇光晕海水声道铪匝黑蚤横敢黄狖胡嚼健犊囏阨江烟俭静杰起解罔际留紧关浚流具全枯苇喇子轠轠梁甫列树裂叶风毛举细务濛涌密席内面捧拥认户乳饧塞表三愆摄想失气试销石友顺弟疏浅梳头踏蹙通滥罔浪五音六律闲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