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麤粗 ”。
“麤觕”是一個由兩個生僻字組成的複合詞,需拆解分析:
麤(cū)
該字為“粗”的異體字,由三個“鹿”組成,本義指鹿群奔跑時揚起的塵土,引申為“粗糙、粗大、粗疏”等含義。例如《左傳》中“麤則有之”,即表示“粗略存在”。
觕(cū)
由“角”和“牛”構成,本義為牛角粗大,後通假為“粗”,表示粗略、不精細,如《漢書·藝文志》中“觕舉僚目”即“粗略列舉條目”。
合義
“麤觕”可理解為雙重強調“粗疏、簡略”之意,常見于古文或特定文獻中。需注意兩點:
《麤觕》是一個古代漢字,通常用于形容粗野、粗糙、不文雅等含義。它可以形容人的舉止、言談或事物的質量、外觀等。
《麤觕》的部首是麻(麻子)和角(角部),拆分成四個筆畫。
《麤觕》是一種古漢字,源自古代人們對于粗野、不文雅的描述。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是顛觳。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常發生變化。對于《麤觕》這個詞,部分古代文獻中的寫法可能稍有差異。但總體來說,它仍然保持了四個筆畫的特點。
1. 他一身麤觕的舉止,讓人感到讨厭。
2. 這個地方的環境如此麤觕,我不願再去。
1. 麤陋(形容粗俗、庸俗)。
2. 貌麤(形容外貌粗糙、不雅觀)。
3. 觕象(形容外貌粗糙、不端正)。
1. 粗鄙(形容言行粗俗、不文雅)。
2. 野蠻(形容舉止粗魯、未開化)。
1. 彬彬有禮(形容舉止文雅、有教養)。
2. 精緻(形容做工精細、細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