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蝸角鬥争”。《二刻拍案驚奇》卷十:“ 宋禮 立褭蹄之約,希蝸角之争。”
“蝸角之争”是一個源自道家經典的成語,其含義和典故可拆解如下:
比喻因極其微小的事物引發激烈争執,常含貶義,強調争端無意義或得不償失。蝸牛的觸角(蝸角)本身體積極小,用此意象突顯事物的微不足道性。
《莊子·則陽》典故
莊子虛構了兩國在蝸牛左右觸角上争奪領土的故事:觸氏國與蠻氏國交戰導緻“伏屍數萬”,勝利方追擊十五天才撤軍。以誇張手法諷刺人類争鬥的荒謬性。
後世引用
明代《二刻拍案驚奇》曾用此典,如“希蝸角之争”形容為小事争執。
莊子通過這一寓言揭示人類争鬥的局限性:在廣闊宇宙中,個人利益之争如同蝸角般渺小。此成語不僅批評斤斤計較的行為,更倡導豁達超脫的人生态度。
示例:
“為蝸角之争傷了和氣,實屬不值。”——強調以大局為重,避免無謂内耗。
“蝸角之争”是一個成語,形容微小的争執或糾紛。
《蝸角之争》的拆分部首是虍部和角部。
虍部的拆分部首是虍, 筆畫數為1。
角部的拆分部首是見部和角部, 筆畫數為7。
總體來說,組成《蝸角之争》的漢字總筆畫數為8。
《蝸角之争》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寓言故事《漢語源流》中。“蝸角”形容蝸牛的角很小,象征微小的争執。
《蝸角之争》的繁體字為「蝸角之爭」。
在古代漢字中,蝸字的寫法為「蝸」,角字的寫法為「腳」。
他們為了一點小事就展開了一場毫無意義的蝸角之争。
1. 蝸牛:形容緩慢行動的動物。
2. 争執:指因意見不合而産生的争論。
小題大作、無謂争鬥
和諧共處、相互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