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傩鼓的意思、傩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傩鼓的解釋

謂驅逐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 宋 陸遊 《朝中措·梅》詞:“鼕鼕儺鼓餞流年,燭焰動金船。”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傩鼓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釋義可從字義、詞義及文化背景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解析

  1. 傩(nuó)

    《漢語大詞典》釋“傩”為古代驅除疫鬼的儀式,亦稱“驅傩”“大傩”。其本義與禳災祈福的宗教儀式相關,源于先秦巫文化,後發展為固定節俗。

    《辭海》(第七版)補充:“傩”亦指行走姿态柔美,但此義罕用,主流釋義仍聚焦祭祀活動

  2. 鼓(gǔ)

    指打擊樂器,古代祭祀、軍事、慶典中常用,具有召集、號令、助威等功能。《說文解字》注:“鼓,郭也,春分之音,萬物郭皮甲而出,故謂之鼓”。


二、詞義解釋

傩鼓即傩儀中使用的鼓類樂器,特指在驅傩儀式中伴奏的核心法器。其作用包括:


三、文化背景與演變

  1. 曆史淵源

    傩儀最早見于《周禮·夏官》,漢代列為宮廷“歲終大祭”。傩鼓作為儀仗樂器,唐宋後隨傩戲世俗化進入民間,如江西南豐傩舞、貴州土家族傩堂戲等均以鼓為伴奏核心。

  2. 現代遺存

    今日傩鼓主要留存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中:

    • 安徽貴池傩戲:用牛皮大鼓指揮全場,鼓點與傩神面具動作呼應;
    • 湘西苗族傩鼓:結合木鼓與銅鑼,用于“還傩願”祭祀。

四、相關延伸概念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
  2. 《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3.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
  4. 《中國民俗文化大觀》(人民出版社,2009)
  5. 《傩戲藝術源流》(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6. 《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志》(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6)
  7. 《中國古代祭祀文化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8)

網絡擴展解釋

“傩鼓”是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文化背景如下:


詞義解釋

  1. 基本定義
    指古代驅逐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常用于傩舞或傩祭活動。其名稱來源于“傩”(nuó),即古代臘月驅邪逐疫的祭祀儀式,而“鼓”則是儀式中重要的樂器。

  2. 文化功能
    傩鼓不僅是樂器,更承載驅邪祈福的象征意義。在傩舞中,鼓聲配合舞者的動作和呐喊(如“傩、傩、傩”),用以震懾邪祟,祈求平安。


曆史與文學記載

  1. 宋代詩詞中的傩鼓
    陸遊在《朝中措·梅》中寫道:“鼕鼕傩鼓餞流年,燭焰動金船”,描繪了傩鼓聲送别舊歲的場景,反映了其在節慶中的重要作用。

  2. 傩舞的演變
    傩舞最初為驅邪儀式,舞者戴面具、持戈盾,後逐漸融入藝術元素,成為民間表演形式。傩鼓作為伴奏,增強了儀式的節奏感和震懾力。


現代傳承

江西婺源傩舞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傩鼓作為其核心元素之一,至今仍在春節等傳統節慶中演出,延續千年文化脈絡。


擴展知識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考證,可參考權威文獻或非遺保護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繃緊伯王不甘操篲饞風長企赤膽侈離吹求大主考燈匣子丁卯橋杜主鵝氄風起潮湧封秩鈎刀鬼機靈恒說鴻節狐聽之聲奸偷家饷徑路刀警語驚猿脫兔刲刺罍恥略誘烈炬沒頭鵝朦郁黾蜮名義工資母筍鞶章炮豚貧勞僻滞普度謙沖期刻傾佩泅遊羣處壬公三闇三福上天入地繩愆糾缪盛坐殊趣松椟索興鐵心腸抟沙嚼蠟推謙維兮夏五郭公夏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