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驅逐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 宋 陸遊 《朝中措·梅》詞:“鼕鼕儺鼓餞流年,燭焰動金船。”
“傩鼓”是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文化背景如下:
基本定義
指古代驅逐疫鬼儀式中敲擊的鼓聲,常用于傩舞或傩祭活動。其名稱來源于“傩”(nuó),即古代臘月驅邪逐疫的祭祀儀式,而“鼓”則是儀式中重要的樂器。
文化功能
傩鼓不僅是樂器,更承載驅邪祈福的象征意義。在傩舞中,鼓聲配合舞者的動作和呐喊(如“傩、傩、傩”),用以震懾邪祟,祈求平安。
宋代詩詞中的傩鼓
陸遊在《朝中措·梅》中寫道:“鼕鼕傩鼓餞流年,燭焰動金船”,描繪了傩鼓聲送别舊歲的場景,反映了其在節慶中的重要作用。
傩舞的演變
傩舞最初為驅邪儀式,舞者戴面具、持戈盾,後逐漸融入藝術元素,成為民間表演形式。傩鼓作為伴奏,增強了儀式的節奏感和震懾力。
江西婺源傩舞于2006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傩鼓作為其核心元素之一,至今仍在春節等傳統節慶中演出,延續千年文化脈絡。
如需更完整的學術考證,可參考權威文獻或非遺保護資料。
《傩鼓》是指傳統中國民間舞蹈表演中所使用的一種特殊鼓樂器。它是一種大型的手持鼓,常用于伴奏舞蹈表演,如傩戲、雜劇等。這種鼓的名稱來源于傳統民間戲曲表演藝術中的角色名,也叫“鎮魅鼓”,它通常由一對鼓組成,往往伴隨着令人矚目的舞蹈動作。
《傩鼓》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亻”(人),其中“巭”是傩的聲部,而“日”是鼓的聲部。傩的部首是“亻”,四畫;鼓的部首是“日”,四畫。
《傩鼓》這個詞的來源可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民間信仰和宗教儀式。在中國古代的祭祀儀式中,人們常會使用特定的樂器和舞蹈來祈求神靈的保佑。傩鼓作為其中一種類似的樂器,在傳統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傩鼓》的繁體字寫作「儺鼓」。
在古時候,漢字《傩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傩字的早期寫法為「儺」,而鼓字的早期寫法為「皷」。這些變化反映了漢字的演變和發展。
1. 主持人敲着傩鼓,歡快的鼓聲緩緩飄動。
2. 這支舞蹈要求演員在舞蹈節奏中有力地敲擊傩鼓。
1. 傩戲:指表演傩舞及相關戲曲表演形式的戲劇藝術。
2. 鼓樂:指以鼓為主要伴奏樂器的音樂形式。
3. 舞蹈:指以特定動作和姿勢表達情感或故事内容的藝術形式。
1. 鼓鐘:舊時指鼓和鐘石兩種樂器。
2. 打擊樂器:指通過敲擊或擊打來發音的樂器,如鼓、鑼等。
弦樂:指通過拉弦的方式來發音的樂器,如琴、琵琶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