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役的意思、公役的詳細解釋
公役的解釋
指為國家承當的義務勞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共和國 國民均有保衛祖國、遵守法律、遵守勞動紀律、愛護公共財産、應征公役兵役和繳納賦稅的義務。”
詞語分解
- 公的解釋 公 ō 正直無私,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無私。 共同的,大家承認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國家,社會,大衆:公共。 * (社會整體的治安)。公衆。公民。公論(公衆的評論)。 讓大家知道:公開。
- 役的解釋 役 ì 服兵務,從軍:從役。現役。 戰事:戰役。 服勞力之事:勞役。徭役。 使喚:役使。奴役。 被役使的人:役夫。役徒。仆役。雜役。 筆畫數:; 部首:彳;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公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1.基本定義
- 公役指為國家或公共團體承當的義務勞動,屬于公民應盡的責任之一。這一概念強調個人對公共事務的無償貢獻,與兵役、賦稅等共同構成國民義務體系。
2.法律依據
- 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需履行“應征公役兵役”的義務,與遵守法律、繳納賦稅等并列。這表明公役曾作為國家法規的一部分,具有強制性。
3.曆史與語境
- 古代應用:公役在曆史上常指官府征發的勞役,如運輸、修築公共設施等。例如,宋代詩句提到“官稅既輸兮公役不煩”,反映了賦稅與公役的關聯。
- 現代演變:隨着社會發展,公役的具體形式可能逐步規範化,如兵役制度中的部分義務勞動。
4.近義詞與關聯詞
- 近義詞包括“公差”“衙役”等,但“公差”多指差事派遣,而“公役”更強調義務性。
- 相關概念如“賦稅”“兵役”常與公役并列提及,體現國家義務的多元性。
5.實際用例
- 例句:“運輸公役以及公債儲蓄稅捐等各項負擔,無一不超過全國其它各省。”說明公役可能涉及公共物資運輸等具體事務。
“公役”是法律規定的公民義務勞動,既有曆史淵源,也有現代制度化的體現。如需進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時期的實踐形式,可參考《共同綱領》原文或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役》的意思
《公役》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被政府或公共機構雇傭從事勞動工作。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役》這個詞的部首是“公”字旁,它的筆畫數是9畫。
來源和繁體
《公役》的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食貨志上》中,用來描述古代從事國家公共建設和農業生産的勞動力。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人們對《公役》這個詞的寫法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結構和現代漢字相似,包含有“公”的部首和“役”的字身,整體形狀較為穩定。
例句
1. 在古代,為了國家的發展,許多人被征召到官府從事《公役》。
2. 村裡的街道修建得越來越寬,都是靠着居民們的《公役》。
組詞
1.勞役:指被強制從事勞動的人。
2.義務:指出于道義、責任等原因而需要履行的舉動或負擔。
3.服務:指為他人提供幫助、支持或照顧的行為。
近義詞
1.勞作:指進行體力或智力勞動的行為。
2.務工:指離開家鄉到外地從事工作。
反義詞
1.解雇:指被雇傭的人不再從事工作,失去職務。
2.自由:指不受束縛,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行動。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