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小路。《易·說卦傳》:“艮為山,為徑路。” 孔穎達 疏:“為徑路,取其山雖高,有澗道也。” 晉 左思 《吳都賦》:“徑路絶,風雲通。” 宋 蘇轼 《與子由同遊寒溪西山》詩:“幅巾不拟過城市,欲踏徑路開新蹊。”
(2).泛指道路。 三國 魏 曹操 《苦寒行》:“迷惑失徑路,瞑無所宿栖。” 三國 魏 阮籍 《詠懷詩》之十七:“臯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 唐 李翺 《平賦書》:“方裡之内,以十畝為之屋室、徑路、牛豚之所息,蔥韭菜蔬之所生植,裡之家給焉。”
(3).捷徑;近路。 宋 嶽飛 《奏郾城捷狀》:“探得有番賊酋首 四太子 、 龍虎蓋天大王 、 韓将軍 親領馬軍一萬五千餘騎,例各鮮明衣甲取徑路離 郾城 縣北二十餘裡。”《三國演義》第三三回:“兵貴神速……不如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備,但須得識徑路者為引導耳。”
(4).比喻私人關系的門路。 宋 葉適 《校書郎王公夷仲墓志銘》:“某叨忝未逾月,便作禦史,人不謂有徑路乎?”
(5).比喻處世行事的途徑。 宋 蘇轼 《上張安道養生訣論》:“文章書口訣,多枝辭隱語,卒不見下手徑路。” 章炳麟 《哀韓賦》:“死不可趣兮,奔走淫淫之無徑路。”
(6). 匈奴 所奉之神名。《漢書·郊祀志下》:“ 雲陽 有 徑路 神祠,祭 休屠王 也。” 顔師古 注:“ 休屠 , 匈奴 王號也。 徑路 神,本 匈奴 之祠也。”
“徑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較為豐富,主要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字面解釋
抽象比喻
匈奴神名
古代匈奴人将“徑路”作為祭祀對象,具有宗教文化意義。
鐵路術語
在交通領域指列車行駛的路線,如“旅客可要求變更一次徑路”。
根據,“徑路”更強調具體的小路或比喻義,而“路徑”含義更廣泛,既指物理道路,也用于計算機、數學等領域(如貝塞爾曲線路徑)。
“徑路”既可用于描述實體的小路、路線,也包含豐富的隱喻,如處世之道、捷徑等,同時在曆史、交通領域有特殊含義。如需深入古籍例證或鐵路術語,可參考來源網頁。
《徑路》是一個表示路徑、行走路線的詞語。
《徑路》的拆分部首是“⻌”(辵)和“⻍”(廠),拆分筆畫數為8畫。
《徑路》這個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徑”和“路”兩個漢字組成。其中,“徑”指直線、短距離的道路,“路”指供人或車輛行走的道路。
《徑路》的繁體寫法為「徑路」。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徑路」的寫法與現代略有變化,其中「徑」使用了其他一些組分,例如在《康熙字典》中的寫法為「勤」,表示去徑直。
1. 他選擇了一條更短的徑路,以便更快地到達目的地。
2. 這條小徑是我每天通勤時最喜歡走的一條路。
1. 短徑:表示短的路徑。
2. 步徑:表示步行的路徑。
近義詞包括道路、途徑、行程。
反義詞包括歧路、岔路、迂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