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舌弄唇的意思、調舌弄唇的詳細解釋
調舌弄唇的解釋
猶言調唇弄舌。 明 徐元 《八義記·孤兒出宮》:“須不會調舌弄脣。對天修合方真藥聖,揭榜入宮庭。”
詞語分解
- 調舌的解釋 .啼鳴。 宋 邵雍 《暮春吟》:“梁間新燕未調舌,天末歸鴻已着行。” 金 元好問 《楊柳》詩:“楊柳青青溝水流,鶯兒調舌弄嬌柔。” 清 袁枚 《隨園詩話》卷十四:“詩者,人之精神也;人老則精神衰
- 唇的解釋 唇 ú 嘴的邊緣紅色部分:嘴唇。唇齒(喻互相接近而且有共同利害的兩方面)。唇膏。唇裂。唇舌(“嘴唇”和“舌頭”,喻言辭)。唇吻(嘴唇,喻口才、言辭)。唇亡齒寒(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筆畫數:; 部
網絡擴展解釋
“調舌弄唇”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指說長道短、搬弄是非的行為,強調用言語挑撥或制造矛盾。該詞與“調唇弄舌”同義,常帶有貶義色彩。
2.出處與示例
- 典故來源:出自明代徐元的戲劇《八義記·孤兒出宮》,原文為:“須不會調舌弄唇。對天修合方真藥聖,揭榜入宮庭。”。
- 用法示例:多用于描述人背後議論、挑撥離間的行為,如“他整日調舌弄唇,攪得團隊不和”。
3.結構與讀音
- 拼音:tiáo shé nòng chún(部分注音為diào shé nòng chún,但“調”字在成語中更常用“tiáo”音)。
- 結構:聯合式成語,由“調舌”和“弄唇”兩個動賓短語組成,強調言語的操縱性。
4.近義詞與辨析
- 近義詞:調嘴弄舌、搬弄是非、挑撥離間。
- 反義詞:直言不諱、息事甯人。
- 易混詞:部分資料(如)提到“故意搪塞、不直接回答”,但此解釋與權威來源不符,需以“搬弄是非”為準。
5.使用場景與建議
- 適用語境:批評他人背後議論、制造矛盾的行為,常見于文學或口語中。
- 注意:因含貶義,日常交流需謹慎使用,避免冒犯他人。
總結來說,“調舌弄唇”是形容言語挑撥的成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義色彩。更多用法可參考《八義記》原文或權威詞典。
網絡擴展解釋二
調舌弄唇
調舌弄唇是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人說話口齒伶俐,口才好,能夠流利地用舌頭和嘴唇來發音。這個詞的意思可以理解為言辭連貫、口齒伶俐。
拆分部首和筆畫:調(說話)+ 舌(舌頭)+ 弄(運用)+ 唇(嘴唇)。這個成語由4個部分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調舌弄唇是出自《禮記·樂記》的一句話:“夫樂也者,舌以言,唇以止,終始以正。” 古代人強調在音樂和語言表達上的正統規範和技巧,因此這個成語也就逐漸形成了。
調舌弄唇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調舌弄唇」。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這個成語的寫法可能會略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調」的古代寫法為「調」,「舌」的古代寫法為「舌」,「弄」的古代寫法為「弄」,「唇」的古代寫法為「唇」。
例句:他的口才非常好,每次發言都能調舌弄唇,讓人印象深刻。
組詞:調節、舌尖、弄虛作假、唇齒相依
近義詞:口若懸河、辭令如椽
反義詞:口吃、結巴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