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笄總的意思、笄總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笄總的解釋

謂插笄束發。亦借指成年。《禮記·内則》:“子事父母,雞初鳴,鹹盥漱,櫛縰笄總。” 鄭玄 注:“總,束髮也。” 孔穎達 疏:“笄者,著縰既畢,以笄插之。”《南史·王思遠傳》:“ 景素 女廢為庶人, 思遠 分衣食以相資贍。年長,為備笄總,訪求素對,傾家送遣。” 明 朱鼎 《玉鏡台記·刺繡》:“日上紗窗,對菱花笄總,雙蛾濃畫,輕拂羅衫。”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笄總(jī zǒng)是古代中國女子成年禮中的重要發飾組合,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禮儀功能。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詳細解釋其含義:


一、字義解析

  1. 笄(jī)

    指固定發髻的簪子。《說文解字》釋為“簪也”,初為男女通用,後專指女子十五歲“及笄”禮所用發簪,象征成年。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卷五》[1]。

  2. 總(zǒng)

    通“縰”,意為束發用的絲帶或布帛。《釋名·釋首飾》載:“總,束發也……以缯為之。”用于将頭發收束成髻,與笄配合使用。

    來源:劉熙《釋名·卷四》[2]。


二、合成詞“笄總”的禮制含義

指女子行及笄禮時,以笄固定發髻并用總束發的完整儀式。《儀禮·士冠禮》載:“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鄭玄注:“笄,女之禮,猶冠男也。”笄總組合标志女子結束垂發童年,步入婚嫁年齡。

來源:鄭玄注《儀禮·士冠禮》[3]。


三、文化象征

  1. 成年标志

    笄總禮于女子15歲舉行(特殊情況下可提前),象征社會角色的轉變,賦予婚配資格。

    來源:《禮記·内則》[4]。

  2. 身份區分

    • 材質差異:貴族用玉、象牙笄配絲帛總,平民用骨、木笄配布總。
    • 儀式等級:士族女子行“三加笄禮”(初加素笄、再加玉笄、三加飾冠),每一步對應不同發飾。

      來源:賈公彥《儀禮疏》[5]。


四、文獻例證

《詩經·鄘風·君子偕老》以“副笄六珈”描述貴族女子盛裝,其中“笄”即與總配合使用的發簪。漢代《女誡》亦強調“笄總而朝”,體現婦容規範。

來源:班昭《女誡·婦行第四》[6]。


參考文獻

[1] 許慎. 《說文解字》卷五(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劉熙. 《釋名》卷四·釋首飾(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鄭玄注, 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士冠禮》(《十三經注疏》本).

[4] 戴聖. 《禮記·内則》(中華書局校勘本).

[5] 賈公彥. 《儀禮疏》(《四庫全書》本).

[6] 班昭. 《女誡》(《後漢書·列女傳》輯錄).

網絡擴展解釋

“笄總”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jī zǒng,其核心含義為插笄束發,并引申為女子成年 的象征。以下是具體解釋及相關文化背景:


一、詞義解析

  1. 笄(jī)
    指古代漢族女子用以固定發髻或帽子的簪子,材質多為骨、玉、金屬等。笄不僅是日常發飾,更是禮儀中的重要器物,尤其在成年禮中使用()。

  2. 總(zǒng)
    此處意為“束發”,即将頭發梳理後盤成發髻并用笄固定。

  3. 笄總
    合指女子通過插笄束發完成成年儀式,即及笄(女子15歲成人禮),标志着可以婚嫁并承擔社會責任()。


二、文化背景

  1. 笄禮儀式
    笄禮是古代女子的成人禮,與男子的冠禮對應。流程包括三次加笄(象征不同成長階段)、更換禮服、取字、聆訓等環節,體現對女性品德與責任的期許()。

  2. 年齡與意義

    • 傳統:女子15歲行笄禮(稱“及笄”),若未許嫁則延至20歲。
    • 現代:部分複興儀式将年齡調整為18歲,與高中畢業時間銜接,強調獨立與責任()。

三、相關延伸


四、文獻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笄禮流程或相關文物,可查閱古籍《儀禮》或考古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阿呆變征璧門不知所言叉袋查頭鯿逞頑笞杖重洋垂髻非累敷珍格别閨門旦還補紅旗手家弦戶誦節祠結紮計伐稱勳錦囊妙計酒魔卷葉蛾軍容纩絮良金美玉溜煙蠻話梅風明選坡仙虔娃青崦欽贊歧秀權署三冬掃頭盛氣淩人生做十八開收買人心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之所惡雖恐所緣緣桃茢踏鞽庭參通臂頭癬頽濫望苴問寝五彩五谷不分下腳貨先輩谿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