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二敵百。一說百的一倍。後以喻山河險固之地。《史記·高祖本紀》:“ 秦 ,形勝之國,帶 河 山之險,縣隔千裡,持戟百萬, 秦 得百二焉。” 裴駰 集解引 蘇林 曰:“得百中之二焉。 秦 地險固,二萬人足當諸侯百萬人也。” 司馬貞 索隱引 虞喜 曰:“言諸侯持戟百萬, 秦 地險固,一倍於天下,故雲得百二焉,言倍之也,蓋言 秦 兵當二百萬也。” 晉 張載 《劍閣銘》:“ 秦 得百二,并吞諸侯。”《周書·賀蘭祥傳》:“固則神臯 西嶽 ,險則百二猶在。” 宋 王清惠 《滿江紅·題驿壁》詞:“龍虎散,風雲滅,千古恨,憑誰説!對山河百二,淚沾襟血。” 清 張尚瑗 《仙霞關》詩:“茲豈小巫怯百二,偏隅冷落箐篁中。”
(2).猶言一百挂零。《晉書·王敦傳贊》:“弼成王度,光佐中興,蔔世延百二之期,論都創三分之業,此功固不細也。” 唐 許渾 《汴河亭》詩:“百二禁兵辭象闕,三千宮女下龍舟。”
(3).猶言百分之二。形容數量之少。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隱秀》:“凡文集勝篇,不盈十一;篇章秀句,裁可百二。”
“百二”的漢語詞典釋義
“百二”是一個具有曆史淵源和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與“險要之地”或“以少勝多”相關,常見于文言或書面語中。
本義與典源
“百二”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此處的“百二”指秦地地勢險要,僅需二萬兵力即可抵禦百萬敵軍,引申為地勢險固、易守難攻。後世如《漢書》《文選》均沿用此典,如“百二之險”“百二山河”等表述。
引申用法
現代用例與規範
現代漢語中,“百二”多用于曆史、文學語境。如“百二雄關”形容潼關、函谷關等險要之地(《現代漢語詞典》)。需注意其文言色彩,口語中罕用。
同源詞參考
參考資料:
“百二”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其解釋需結合具體語境。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分析:
以少勝多的比喻
源自《史記·高祖本紀》對秦地險要的描述:“秦得百二焉”,指秦地憑借地形優勢,二萬人可抵禦百萬敵軍。
注解差異:
山河險固的代稱
在文學中常借“百二”指代地勢險要,如《晉書》用“百二之期”比喻國祚長久。
約數“一百挂零”
用于模糊計數,如《晉書·王敦傳贊》中“百二之期”指略超百年的時期。
精确比例“百分之二”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以“裁可百二”形容優秀文句僅占2%,強調稀少。
在部分語境中,“百二”可能簡寫為“一百二十”(如“百二秦關終屬楚”),但此屬流俗簡化,非本義。
該詞核心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常見于曆史文獻與詩詞,多用于強調地理優勢或數量關系。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史記》《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白菌貝多葉書宸掖酬功雠家出類拔群醇薄出生地主義麤詞矬倒擋拒地壘楯梯方臘起義奉若神明鳳史傅陳浮滠父系宮罰悍梗何常洄澓誨喻加冠金丹換骨矜涵謹惜懶骨頭老蒼頭累疊量力而為林濠辘軸面臨抹利尼幹抛家髻軿馬乞答散慮閃多山酌十二辰屬濕租雙流絲婦邃房肅烈索逋探鈎眺覽調笑通術頹爾王尊叱馭尉藉文白文舟嗚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