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升堂拜母的意思、升堂拜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升堂拜母的解釋

漢 範式 與 張劭 為友。二人并告歸鄉裡, 式 謂 劭 曰:“日後二年當還,将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約定日期,至日, 式 果到,升堂拜母。飲盡歡而别。事見《太平禦覽》卷四○七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古代摯友相訪,行登堂拜母禮,結通家之好,表示友誼的笃厚。《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堅 子 策 與 瑜 同年,獨相友善, 瑜 推道南大宅以舍 策 ,升堂拜母,有無通共。”《舊五代史·唐書·張承業傳》:“ 莊宗 深感其意,兄事之,親幸 承業 私第,升堂拜母,賜遺優厚。” 清 宋琬 《穆賓日年兄為其太夫人廬墓歌以美之》:“昔君作吏 長淮 北,升堂拜母歡相得。”亦省稱“ 升堂 ”。 宋 蘇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尚有升堂他日約,豈知負土一阡新。”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升堂拜母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典故性詞語,其核心含義指進入朋友或結義兄弟的家門,登堂拜見并尊奉對方的母親。這一行為在古代被視為締結深厚情誼、建立親密信任關系的重要禮儀象征。具體解析如下:

一、 詞義解析

  1. “升堂”:指進入住宅的内堂、正廳。在古代禮儀中,“堂”是接待賓客、舉行重要儀式的正式場所,進入内堂意味着超越了普通客人的身份,被主人視為親近之人。
  2. “拜母”:指向朋友的母親行拜見之禮。這不僅是對長輩的尊敬,更象征着将朋友之母視為自己的長輩來侍奉,體現了對這份情誼的高度重視和承諾。

二、 文化内涵與象征意義

三、 典故出處與權威引用

此典故最著名的出處見于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的《三國志》:

四、 詞典釋義參考

權威漢語詞典對該詞條的解釋均基于其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

五、 用法與意義延伸

在現代漢語中,“升堂拜母”主要作為典故成語使用:

“升堂拜母”不僅是一個描述古代社交禮儀的詞語,更承載着深厚的文化意蘊,象征着超越血緣的親密情誼和家庭間的信任紐帶。其核心典故源自《三國志》中孫策與周瑜的故事,并在曆代權威辭書中得到明确釋義,體現了中華文化中對友誼、孝道和禮儀的重視。

網絡擴展解釋

“升堂拜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指朋友之間互相登門拜訪對方母親,以表達深厚情誼并結為通家之好。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字面含義與出處
    該詞由“升堂”(登上廳堂)和“拜母”(拜見母親)組成,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周瑜與孫策交好,曾讓出自家宅院供孫策居住,并行“升堂拜母”之禮,象征二人情同兄弟,家庭互通有無。

  2. 曆史典故
    另一典型事例來自東漢範式與張劭的故事:兩人約定兩年後相聚,範式如期赴約并“升堂拜母”,展現了對友情的重視(出自《太平禦覽》引謝承《後漢書》)。

  3. 禮儀意義
    這一行為不僅是禮節,更代表雙方家族建立親密關系,即“通家之好”。在古代社會,拜見對方母親意味着對友人家庭背景的認可,将私人友誼擴展至家族層面。

  4. 應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摯友間深厚情誼,或結拜為異姓兄弟的情景。如《舊五代史》記載後唐莊宗曾對重臣張承業“升堂拜母”,以示敬重。

拓展:該禮儀反映了古代“孝”文化對社會關系的滲透,通過家庭紐帶強化人際信任,與現代社會“拜訪家長”的習俗有文化延續性。

别人正在浏覽...

安穆百冗百世流芳寶劍不倒翁馳薄赤黃傳诏處斷儲精醇精蹴跄當堂杜詩韓文梵墖蜚蓬之問符寶粰鬻改操槀殡公父觥酌故惡閨愛過程控制過殿鼓員寒酷火肉金碧繼燭開迹客窗口琴诳話良器淩跨脔股秘近名揚天下模枋末陋暮飔奇方铨授榮侍下沈墊墊生死簿屍車侍使霜歌溏浃通函凸版印刷嗢呼外水無後下得去相方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