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 範式 與 張劭 為友。二人并告歸鄉裡, 式 謂 劭 曰:“日後二年當還,将過拜尊親見孺子焉。”乃共約定日期,至日, 式 果到,升堂拜母。飲盡歡而别。事見《太平禦覽》卷四○七引 三國 吳 謝承 《後漢書》。古代摯友相訪,行登堂拜母禮,結通家之好,表示友誼的笃厚。《三國志·吳志·周瑜傳》:“ 堅 子 策 與 瑜 同年,獨相友善, 瑜 推道南大宅以舍 策 ,升堂拜母,有無通共。”《舊五代史·唐書·張承業傳》:“ 莊宗 深感其意,兄事之,親幸 承業 私第,升堂拜母,賜遺優厚。” 清 宋琬 《穆賓日年兄為其太夫人廬墓歌以美之》:“昔君作吏 長淮 北,升堂拜母歡相得。”亦省稱“ 升堂 ”。 宋 蘇轼 《潘推官母李氏挽詞》:“尚有升堂他日約,豈知負土一阡新。”
“升堂拜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禮儀,指朋友之間互相登門拜訪對方母親,以表達深厚情誼并結為通家之好。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與出處
該詞由“升堂”(登上廳堂)和“拜母”(拜見母親)組成,最早見于《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周瑜與孫策交好,曾讓出自家宅院供孫策居住,并行“升堂拜母”之禮,象征二人情同兄弟,家庭互通有無。
曆史典故
另一典型事例來自東漢範式與張劭的故事:兩人約定兩年後相聚,範式如期赴約并“升堂拜母”,展現了對友情的重視(出自《太平禦覽》引謝承《後漢書》)。
禮儀意義
這一行為不僅是禮節,更代表雙方家族建立親密關系,即“通家之好”。在古代社會,拜見對方母親意味着對友人家庭背景的認可,将私人友誼擴展至家族層面。
應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摯友間深厚情誼,或結拜為異姓兄弟的情景。如《舊五代史》記載後唐莊宗曾對重臣張承業“升堂拜母”,以示敬重。
拓展:該禮儀反映了古代“孝”文化對社會關系的滲透,通過家庭紐帶強化人際信任,與現代社會“拜訪家長”的習俗有文化延續性。
升堂拜母是指進入堂堂(指祖堂或家堂)向母親行禮的意思。這個詞語由升、堂、拜和母四個字組成。
升:該字的部首是卩,筆畫數為十一畫。表示升職、升級等意思。
堂:該字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十一個。表示堂屋、堂館、宰相家的宴會地方等意思。
拜:該字的部首是手,筆畫數為六。表示行禮、緻謝等意思。
母:該字的部首是每,筆畫數為五。表示母親、婦女等意思。
《升堂拜母》一詞來源于古代儒家思想,尊敬孝順母親被視為儒家禮儀之一。繁體字中,升、堂、拜和母的表現形式與簡化字有所差異。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較為繁瑣。例如,“升”字的古代寫法是“丞”,表示升職、官拜等意思;“拜”字的古代寫法為“拝”,表示向神佛行禮。
例句:在傳統家庭中,子女們在母親節這一天都會升堂拜母,表達對母親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組詞:升級、堂屋、拜訪、母親
近義詞:升堂拜婆、恭立拜母
反義詞:失孝、忽視母親
【别人正在浏覽】